当前路径: 皮学网 生活百科 饮食 内容

19个品种野鸡

作者:孙童 发布时间:2022-06-14 15:12:02 更新时间:暂无 阅读:7961 投诉 下载本文

人工饲养野鸡需到林业部门取得《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如果没有这两个证件其销售、运输都是非法,一旦抓到会被没收、罚款甚至判刑

19个品种野鸡

雉:雉俗称“野鸡”,雄雉的尾长,羽毛鲜艳美丽。雌的尾短,羽毛黄褐色,体较小。善走而不能久飞。肉可吃,羽毛可作装饰品。

世界上有51种雉,其中有27种分布在中国。虹雉属、马鸡属、长尾雉属、锦鸡属等属是中国特产属或主要分布区在中国。

似乎值得骄傲的是,27种雉,有20种是中国特有的,因此中国还被誉为雉科王国。但是,生活在中国的雉们正面临威胁。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上,雉科在中国的特有种是这样的状况:1种极危,5种濒危,8种近危,5种易危,只有1种是无危。

1、海南孔雀雉

极危!

海南岛的特有种,非常稀少,见于海南岛西南部仅存的山林中。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

2、四川山鹧鸪

濒危!

俗名荀鸡、砣砣鸡,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仅存于四川南部(甘洛、屏山、马边、攀枝花市等地)海拔1000~2200米处的低山亚热带阔叶林中,亦见于云南东北部。一般栖息于阔叶林下的浓密竹丛和灌丛。

四川山鹧鸪
四川山鹧鸪

3、海南山鹧鸪

濒危!

海南山鹧鸪全长约为23-30厘米,体重200-260克。它是山鹧鸪属鸟类中羽色较为美丽的种类,眼睑、额、眉纹、颊、头侧以及颏、喉均为黑色且连成一片;耳羽白色;前颈及颈侧基部淡橙红具黑斑;黑色眉纹上方散着白点,形成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后颈。见于海拔900-1200米仅存的几片山地常绿林中。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蜗牛等动物性食物。天敌是青鼬与猛禽。全球性易危种,极为罕见。是中国特产雉类,仅分布于海南省。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海南山鹧鸪

4、黄腹角雉

濒危!

黄腹角雉,别名角鸡、吐绶鸟,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纯棕黄,因腹部羽毛呈皮黄色,故名“黄腹角雉”。由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雌鸟通体大都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细纹,上体散有黑斑,下体多有白斑。是中国特产的一种鸟,主要分布于浙江,在福建、广东、湖南、江西亦有分布。食物主要是蕨类植物的果实。截止2013年,中国唯一的黄腹角雉保护地为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求偶

5、绿尾虹雉

濒危!

绿尾虹雉:属鸡形目雉科,大型鸟类。又名贝母鸡、鹰鸡、火炭鸡、羊鸡。体长约70-80厘米,体重约3600克。雄鸟羽毛由10种不同的颜色的锦绣所组成,在林中漫舞徜徉时,象彩虹一样灿烂夺目。前额和鼻孔下缘羽簇黑色,眼前的裸出部为天蓝色;头顶和脸的下部及耳羽金属绿色;从头顶后部耸起短的冠羽覆盖在颈项上,为青铜色;后颈、颈侧和上背红铜色;上体紫铜色或绿铜色,下背和腰白色;下体黑色;尾蓝绿色。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也集成8-9只至10余只的较大群体。白天活动,喜欢出没于山脊地带,晚上栖于稠密的灌丛间或树的低枝上。主要以植物的嫩叶、花蕾、嫩枝、幼芽、嫩茎、细根、球茎、果实和种子等为食。每年4-5月繁殖。是中国的特产种类,分布于四川、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甘肃东南部和青海南部一带。被列为世界性易危物种。

绿尾虹雉
绿尾虹雉

6、白冠长尾雉

濒危!

白冠长尾雉,属于鸡形目,雉科,是一种森林益鸟,喜在常绿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乔木林中栖息、隐蔽和觅食,取食鳞翅目的幼虫、虫卵,对抑制森林虫害,维护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优雅的体形、艳丽独特的羽色,极具观赏价值。长尾雉尾羽称为“雉翎”。白冠长尾雉是中国的特产珍禽,分布在中国中部及北部山地地区(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湖北、湖南、贵州、安徽等省份),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白冠长尾雉
白冠长尾雉求偶

7、白颈长尾雉

易危!

白颈长尾雉,又名横纹背鸡。大型鸡类,体长81厘米,体型大小和雉鸡相似。雄鸟头灰褐色,颈白色,脸鲜红色,其上后缘有一显著白纹,上背、胸和两翅栗色,上背和翅上均具1条宽阔的白色带,极为醒目;下背和腰黑色而具白斑;腹白色,尾灰色而具宽阔栗斑。雌鸟体羽大都棕褐色,上体满杂以黑色斑,背具白色矢状斑;喉和前颈黑色,腹棕白色,外侧尾羽大都栗色。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该雉分布于中国东部的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省份,为典型的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种类。

白颈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

8、黑长尾雉

近危!

黑长尾雉大型鸡类,体长53~88厘米。雄较雌大。雄鸟通体紫蓝色,脸鲜红色,翅上有一条显著的白色翅斑,尾甚长,黑色,具显著的白色横斑,脚绿褐色。雌鸟通体橄榄褐色,脸红色,背和翅满布棕褐色斑纹和灰白色羽缘,脚绿褐色,尾棕栗色,具黑色横斑。相似种蓝鹇脚鲜红色,雄鸟上背和中央尾羽白色,头具白色冠羽;雌鸟上下体均无白斑,腹具“V”字形暗褐色斑,脚亦为鲜红色,区别均甚明显,野外容易辨识。长栖于下针叶林及混交林地带的密林,或竹林及阴坡灌丛。性谨慎而胆小。告警时wok-wok-wok地高叫。繁殖季节雄鸟发出尖厉哨音。

黑长尾雉
黑长尾雉

9、大石鸡

近危!

大石鸡是鸡形目雉科中等体型的鸟类,雄鸟体长32-40厘米,体重445-710克;雌鸟体长23-45厘米,体重442-615克。极似石鸡但体型略大而多黄色。下脸部、颏及喉上的白色块外缘有一黑线如石鸡,但另有一特征性栗色线。尾下覆羽多沾黄。眼周裸皮绯红。栖于蒿属、锦鸡儿属和针茅属等耐早稀疏植物的黄土丘陵的阳坡、高原上雨水冲刷的黄土沟壑及岩石裸出被以稀疏蔷薇科植物灌丛的石山沟谷的阳坡。为广食性鸟,成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花、果实、种子、叶子、根茎和嫩芽等。动物性食物很少,主要为各类昆虫。是中国特有种。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一般栖息于高海拔平原以及岩石性山脉斜坡和高原。

大石鸡
大石鸡

10、台湾山鹧鸪

近危!

俗名深山竹鸡,是台湾的特有种。主要栖息于深山茂密森林。台湾山鹧鸪:雄鸟的体长为36厘米,体重311克;雌鸟体长25米,体重212克。体羽与海南山鹧鸪相似,额暗灰色,头顶橄榄褐色,头侧黑色而杂有白色羽毛。眼周栗褐色,外缘黑色。上体大致为橄榄褐色,具黑色横斑。颏、颊、耳羽等都是白色,连成一条宽带。喉部鲜红色。颈部有黑色鳞状斑组成的宽阔横带。胸和两胁暗灰色,两胁有白色纵纹。腹部白色。嘴黑色,腿、脚红色。是中国台湾岛特有的珍稀物种,主要以植物种子以及树枝,树叶,昆虫为食物。分布区域窄狭,只限于中国台湾岛。

台湾山鹧鸪
台湾山鹧鸪

11、蓝腹鹇

近危!

又名蓝鹇、蓝腹鹇、台湾蓝腹鹇、台湾山鸡,只在台湾山区有分布。蓝鹇(xián)——又名蓝腹鹇、台湾蓝腹鹇、华鸡,是雉科、鹇属一种大型雉类。体长50-80厘米。雄鸟头颈黑色,羽冠白色,有时杂以黑斑;脸红色,额部肉冠和脸部肉垂亦为红色;后颈和颈侧蓝黑色;肩赤红色;翅上覆羽及外侧次级飞羽黑色,具金属绿色羽缘;初级飞羽暗棕褐色,次级飞羽和覆羽黑褐色;尾羽中央一对白色。下体黑褐色,胸及两胁具金属暗蓝色光泽。雌鸟头顶至后颈红褐色。外侧7对尾羽暗栗色,微缀黑色。颏、喉淡褐色,胸红褐色,其余下体黄褐色,密被黑色‘V’字形斑和细小黑色虫蠹状斑。嘴角色,脚和趾红色,雄鸟具距,颜色为角色。栖息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以茂密的原始阔叶林和成熟的次生阔叶林最为喜欢。留鸟。常单独活动。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果实、种子以及根和苔藓为食。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中国台湾本岛。

蓝腹鹇
蓝腹鹇

12、白马鸡

近危!

白马鸡又名雪雉、仅见于中国西藏东部、甘肃、青海南部、云南和四川西部的高原地带。白马鸡共有四个亚种。是大型雉,体长80-100厘米。通体大都白色,头侧绯红色;头顶具黑色短羽,耳羽簇白色,呈短角状。胸淡灰色或白色,飞羽灰褐色,尾羽特长,大都辉绿蓝色,末端沾紫色光泽,羽枝大都分离,披散而下垂。黄昏时栖于枝上发出响亮粗犷的“嘎、嘎、嘎”叫声,远处可闻。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有时也到林线上、林缘疏林、灌丛中活动,以小群活动,觅食于林间草地。不喜飞行,受惊扰时扎入附近灌丛。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幼芽、根、花蕾、果实和种子为食。繁殖期5-7月。4月中旬群即开始逐渐分散成小群和配对,一雌一雄制。每窝产卵7-15枚。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活动和警戒。雏鸟早成性,出壳后不久即随亲鸟离巢活动。是中国特产鸟类。

白马鸡
白马鸡

13、藏马鸡

近危!

藏马鸡也叫哈曼马鸡。雄鸟的体长为72-81厘米,体重1500克。头顶被以黑色的软而卷曲的短羽如绒,头侧裸出,满布绯红色疣状突,格外醒目。藏马鸡的羽色介于白马鸡和蓝马鸡之间。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之间的高山和高山森林、灌丛和苔原草地。常呈5-10只的小群活动。大多在开阔的林间空地和林缘地带活动和觅食。夜晚则栖息于树上。早晨和黄昏时常发出高声的鸣叫,声音短促、粗犷而洪亮,呈断续的“咯,咯,咯,咯”的声音。遇到危险时或直接飞到树上,或飞向山下,但飞不多远就落到地面上奔跑。主要以植物的叶、芽、果实和种子等为食,也吃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分布于中国西藏南部。

藏马鸡
藏马鸡

14、蓝马鸡

近危!

蓝马鸡是珍稀名贵的禽类,羽毛美丽,可作装饰用,头侧绯红,耳羽簇白色、突出于颈部顶上,通体蓝灰色,中央尾羽特长而翘起。尾羽披散下垂如马尾,故名蓝马鸡。喜欢生活在高山寒冷地区,栖息于海拔较高的2000-3000米的丛密云杉、橡树林内,山柳、腊梅灌木丛间,秋后随着雪线下移,而迁到有水的山谷或开阔的灌丛草原。喜欢10-30只成群地生活在一起,一般多在拂晓开始活动,到树林中间觅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边吃边叫,此起彼伏,其声粗而洪亮;中午便隐匿于灌木丛中,很少出来活动,直到傍晚才又活跃起来;夜间结群于枝叶茂盛的树上,它不飞而是跳,由低枝跳到更高的树枝,一直跳到接近顶端的树枝上为止。分布于中国的青海东部、东北部,甘肃西北部及南部,四川西北部,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之间的山地针叶林、混交林、高山森林、灌丛和苔原草地。

蓝马鸡
蓝马鸡

15、褐马鸡

易危!

褐马鸡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体高约60厘米,体长1-1.2米,体重5千克,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褐马鸡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仅见于中国山西、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1987年调查野生种群仅有数百只,根据2009年文献报道,中国现存的野生褐马鸡数量在17900只左右。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褐马鸡
褐马鸡

16、红腹锦鸡

近危!

红腹锦鸡:又名金鸡,中型鸡类,体长59-110厘米。尾特长,约38-42厘米。雄鸟羽色华丽,头具金黄色丝状羽冠,上体除上背浓绿色外,其余为金黄色,后颈被有橙棕色而缀有黑边的扇状羽,形成披肩状。下体深红色,尾羽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雌鸟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其余体羽棕黄色,满缀以黑褐色状斑和横斑,脚黄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全身羽毛颜色互相衬托,赤橙黄绿青蓝紫具全,光彩夺目,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成群活动,特别是秋冬季,有时集群多达30余只,春、夏季亦见单独或成对活动的。性机警,胆怯怕人。听觉和视觉敏锐,稍有声响,立刻逃遁。常常在林中边走边觅食,早晚亦到林缘和耕地中觅食。主要以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小麦、大豆、玉米、四季豆等农作物。此外也吃甲虫、蠕虫、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中国特有鸟种,该物种分布的核心区域在中国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据传陕西宝鸡市的名字就得自本物种。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17、红喉雉鹑

易危!

红喉雉鹑俗名西康雉鹑、四川雉鹑、木坪雉雷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红喉雉鹑,体小(10厘米)的雀鹛。头部图纹别致--黄色的喉和眉纹,黑色的宽眼纹,以及宽阔的黑色侧顶纹。上体橄榄灰色,头顶具黑色鳞状斑,下体黄而两胁灰。

红喉雉鹑
红喉雉鹑
红喉雉鹑

18、黄喉雉鹑

易危!

分布于四川、青海、云南、西藏等地,一般栖息于针叶林以及杜鹃灌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西部。

黄喉雉鹑

黄喉雉鹑,体大(48厘米)的鹑类。与雉鹑非常相似,皮黄色,喉块缺白色边缘。眼周裸裸露,呈猩红色。虹膜-褐色;嘴-略黑;脚-深红。

黄喉雉鹑
黄喉雉鹑
黄喉雉鹑

19、白额(眉)山鹧鸪

易危!

俗名山鸡、新竹鸡。白额山鹧鸪:体长约30厘米,体重253-320克。雄鸟上体橄榄褐色,腰至尾上覆羽有黑点斑;额及前头部白色,头顶后部棕色,有白眉纹;翼羽暗褐色,尾羽与背同色;颏、喉锈红,下喉有黑横带间以白、栗色;胸以下近灰。嘴黑、脚红。雌鸟羽色似雄鸟头顶、颈、喉的羽色均较暗淡。

白额(眉)山鹧鸪

留鸟(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随季节迁徙的鸟统称留鸟)。栖息于海拔500-1700米的山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及竹林内,尤以溪边潮湿阴郁的丛林内较多。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食,兼食昆虫和小动物。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于中国的浙江西南部、福建西北部、广东北部以及广西东部和中部。

白额(眉)山鹧鸪

20、灰胸竹鸡

无危!

灰胸竹鸡为雉科竹鸡属的鸟类,俗名华南竹鹧鸪、泥滑滑、山菌子、竹鹧鸪、普通竹鸡。灰胸竹鸡喙黑色或近褐色,额与眉纹为灰色,头顶与后颈呈嫩橄榄褐色,并有较小的白斑,胸部灰色,呈半环状,下体前部为栗棕色,渐后转为棕黄色,肋具黑褐色斑,跗跖和趾呈黄褐色。上体黄橄榄褐色。眼淡褐色;嘴褐色。雄鸟脚上有距。分布在台湾以及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北达陕西南部、西至四川盆地西缘、东达福建,主要栖息于山区、平原、灌丛、竹林以及草丛。中国南方特有种。

灰胸竹鸡
灰胸竹鸡
灰胸竹鸡

温馨提示: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它们不属于餐桌。人工饲养野鸡需到林业部门取得《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如果没有这两个证件其销售、运输都是非法,一旦抓到会被没收、罚款甚至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