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路径: 皮学网 生活百科 健康 心理健康内容

心理健康论文格式模板

作者:bianji2 发布时间:2022-06-02 08:33:07 更新时间:暂无 阅读:24885 投诉 下载本文

个体自出生之日起便充满了对客体好与坏的关注,因此,如《白雪公主》《灰姑娘》之类的童话中,主人公都有善良、纯洁这类“好”的品质,主人公还有教母仙女、小矮人这些热心的帮助她们的同伴,而继母、王后往往充当恶毒、自私这类“坏”的品质,最后“好”都会战胜“坏”,“正义”都会战胜“邪恶”,主人公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心理健康论文格式模板

心理健康论文格式模板第一篇

摘要: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院特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特困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干预提出建议。

关键词:卫生类高职院校;特困生;心理健康

特困生是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甚至无法负担学费、生活费,进而影响学业的完成。家庭经济状况与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显示[1],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而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卫生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医护工作,服务的对象是病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医护人员是无法做好医护工作的。因此,了解卫生类职业院校特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次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随机选取我院2015级和2016级高职特困生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对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15级和2016级400名高职特困生为研究对象,特困生由自己申报、班级评选、系部认定产生。

1.2测评方法

采用SCL-90量表,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发放问卷前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统一指导语。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4%。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我院特困生与江西省全日制大学生常模[2]比较,各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P<0.05).

2.2特困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仲稳山等[3]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表现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依次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偏执。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我院特困生的心理特点与仲稳山等的研究总体趋势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强迫症状和抑郁表现突出,得分≥3分的因子前3位依次为:强迫症状、抑郁、焦虑,阳性率高达14.1%、12.0%和9.0%,而人际关系敏感为8.5%,排在第4位。

3讨论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后发现,导致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校园文化因素。

3.1经济因素

由于各种原因,特困生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无法为其提供与其他学生一样的生活条件,在物质上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这种与周围学生之间的对比落差,很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

3.2家庭环境因素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必备条件,不得不说,在幼年时期,父母自身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对子女影响巨大,而学生成年后在心理上出现的某些偏差往往由此引起[4]。一方面,特困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父母因为疲于生计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特困生是单亲或重组家庭,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关爱,受到的负面评价较多,成年后容易产生自卑、敌对、叛逆等性格。

3.3校园文化因素

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而不良的校园风气也会影响每一位学生。比如校园内互相攀比等不良之风就容易使特困生的心理受到伤害,产生自卑心理。

4对策与建议

4.1引导特困生正确认识贫困

家庭贫困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让特困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它。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引导特困生正确认识贫困,要让他们懂得贫困是暂时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另外,贫困是他们人生中的一种磨炼,是锻炼出坚强意志最好的试金石;同时,引导特困生树立合理的理想和目标,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学习和生活上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必将形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4.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意志和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特困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置身于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可以使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心灵得到净化,进而能够保持身心健康[5]。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为职业院校特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学校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进行宣传,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让特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特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不断发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3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一般来讲,父母是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人,通过多年的抚养和陪伴,父母往往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家长的一言一行以及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会给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6]。因此,学校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与特困生家长保持联系,让他们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参与到特困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中来。

4.4建立心理问题预警干预长效机制

我校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办法,具体措施是定期对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收集、整理及评估,筛查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并发出预警。将通过这种办法选出的预警学生名单反馈到系部,通过系里的辅导员及班级学生干部的关心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的反馈以及辅导员的观察,学生心理问题持续得不到缓解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咨询师将会介入,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军,周少贤.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4):24-27.

[2]陈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仲稳山,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3):251-256.

[4]张丁香,顾昭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35-737.

[5]郑舒婷.试论如何加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8):168-169.

[6]孙曼.加强和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64-65.

心理健康论文格式模板第二篇

摘要: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与幼儿教师注意到童话可能对学前儿童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本文主要阐述童话的定义和特点,分析童话的类别,重点探讨童话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说明童话作为一种寓教于乐手段对学前儿童成长的必要性。

关键词:童话;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在学前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童话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被学前教育研究领域所重视起来。学前儿童喜欢听童话故事,喜欢看童话绘本,喜欢表演性游戏中根据童话创作和改编的童话剧。童话可以吸引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使之保持较长时间,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更愉快的进入睡眠,可以改善学前儿童的情绪。童话对每一个处在学前期的儿童都具有特殊意义。

一、童话的定义与特点

《辞海》中童话的定义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浅显生动,富于幻想和夸张,多作拟人化描写,以适合儿童心理的方式反映自然和人生,达到教育的目的。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象征的写作手法,结合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以促进儿童的性格成长。由童话的含义得出童话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首先,它是具有幻想成分的虚构的故事。童话中的主人公的行动,可以不依照自然的法则和科学的规律,但是它曲折地反映着现实生活的本质。《木偶奇遇记》中,被赋予了生命的木偶匹诺曹经历的一连串充满童趣与想象的奇遇。故事借由一个木偶的形象向我们演绎一个人由不完美走向完美、由不幸福走向幸福的曲折历程。其次,它大都采用拟人化的象征手法。童话往往让动物、植物、矿物等等披上人的外衣,赋予他们以人的思想和意识,能够像人一样地生活着、活动着。《丑小鸭》中的动物本来都是不会说话的,但是在童话中,它们居然像真人一样会说话,并且有审美有思想。采用这种拟人化的象征手法,是童话创造典型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最后,童话的情节紧凑,故事性强,富有浓厚的趣味性,以便学前儿童能在阅读或倾听后受到有益的教育。《皇帝的新衣》中,最后指出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的小孩向幼儿传达了无私无畏、勇于揭假的精神。

二、童话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麦克斯吕蒂说:“童话是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一种富有诗意的幻想。”我们都知道,童话对学前儿童有着深刻的心理价值。但不可否认,某些童话或童话中的某些情节以及价值观对儿童有着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1.正面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童话作为一种无痕教育,给予了儿童童话的权利,让他们生活在浪漫而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中,真正享受快乐的童年,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童话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童话契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学前儿童处于原始欲力的需求期,本我在其人格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自我的力量较为薄弱,超我尚未成长起来。因此,学前儿童本我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时,可以借助童话的力量,在充满想象力和趣味性的童话世界中,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分享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潜移默化地满足本我的需求。《灰姑娘》中,灰姑娘被继母和两个姐姐关在房里做粗活的时候出现了以为仙女,仙女用“魔法”使灰姑娘摇身一变成为了美丽的千金小姐。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本我”意识都渴望有某种“魔力”帮自己渡过难关。学前儿童借由童话中的“魔法”达成某种现实中不太可能实现的愿望,满足自身本我的需求,帮助学前儿童化解内心的焦虑、宣泄负面的情感,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和成长。“儿童需要借助幻想超越幼年期,否则,没有经历一个相信魔力的阶段,他们就难以经受成年生活的困难和艰苦。而在魔力的制造上,童话的价值是不可取代的。”童话是幻想性的故事,学前儿童正好具备浪漫爱幻想的思维品质。皮亚杰提出的儿童泛灵论认为: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即儿童把无生命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学前儿童恰好处于儿童泛灵论的思维阶段。因此,童话中大量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展现出的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易于得到幼儿心理的接纳和认同。古往今来,许许多多著名的童话故事的主人公都不是人类。《丑小鸭》《木偶奇遇记》的主人公,它们都具有人类的思维和情感,还有语言表达能力。

(2)童话反映学前儿童成长中的烦恼并帮助其缓解焦虑。蒙台梭利提出:“在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等待着把它压垮。’”即使成人对学前儿童充满了爱与激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但他们仍旧会无意识地压抑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或多或少地对学前儿童的行为进行粗暴地干预,造成学前儿童心灵上的创伤和心理发展上的障碍。因此,儿童处于学前阶段便要面对成人带来的种种压力:对自我认同的困惑——“老师为什么不对我笑?是因为不喜欢我吗?为什么我出错的总是我?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应”“为什么大家不喜欢和我玩?为什么同学们总是笑我?”以上种种问题都会造成学前儿童内心的不安。童话不仅能够反映学前儿童所面临的困境,还能帮助学前儿童在想象中无意识地解决问题、化解压力。《勇敢的小裁缝》中的小裁缝和他所面临的巨人形象,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一定要证明自己能力的小孩和一个要求严格的父亲。最终,小裁缝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巨人。这样的童话可以使学前儿童的内心获得充足的安全感。童话将人类所面临的现实和问题加以浓缩和提炼,反映学前儿童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情感体验。“童话中的对白和情节与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没有两样,人的欲望、任性、残酷在童话里也比比皆是。”因此,在倾听或阅读童话时,儿童可以通过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弥补其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和欠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得到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宣泄,以及焦虑的缓解。

(3)童话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巨大价值。第一,童话指引学前儿童追求理想的生命状态。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使学前儿童被迫早熟起来。学前儿童充满向往、渴望交往的心总是无法得到满足。学前儿童迫切的需要一种媒介满足其心中的渴望,使其回归到真、善、美的世界,不断探索、发现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理想状态。这种媒介就是——童话。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了童话,没有了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没有了童话,周围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上的画了,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儿童徜徉在童话的海洋里,发现各式各样不同于自身的鲜活的生命体,如美丽善良的花仙子、聪明机智的三只小猪、知错能改的匹诺曹……学前儿童羡慕和欣赏这些童话中的生命体,追求和他们同样的生活体验,感受生命的激情与活力,探寻理想的生命状态。第二,童话促进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荣格心理分析学派认为,童话中蕴含着大量的社会习俗和人类智慧的信息。童话潜移默化地教导学前儿童与人交往中的智慧和美好品质,发展其同理心,促进其社会化。《三只小猪》教导学前儿童要学会团结,《白雪公主》使学前儿童体验主人公的无助情绪并教导学前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善良,《灰姑娘》的故事教导学前儿童要摆脱嫉妒等不良情绪。第三,童话有利于学前儿童建立自我认同感。作为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梅兰妮克莱因认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内驱力和本能都是与客体紧密相关的。个体自出生之日起便充满了对客体好与坏的关注,因此,如《白雪公主》《灰姑娘》之类的童话中,主人公都有善良、纯洁这类“好”的品质,主人公还有教母仙女、小矮人这些热心的帮助她们的同伴,而继母、王后往往充当恶毒、自私这类“坏”的品质,最后“好”都会战胜“坏”,“正义”都会战胜“邪恶”,主人公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类童话故事发展的进程符合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内在世界的“好”与“坏”的矛盾斗争符合其内在世界的整合过程。学前儿童在倾听或阅读童话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得了调节自身内在世界中的好与坏冲突的能力,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使自体的心理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2.负面影响。尽管童话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有如此之多的正面影响,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些举世闻名的童话中所传递的错误的价值观念将会给学前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造成重大的消极影响。

(1)千篇一律的女主角形象。经典童话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总是美丽、善良的,许多童话传递了以人的容貌决定人的品质以及命运的价值观,将美丽与否作为对故事发展情节中的唯一评价标准。美国印第安纳普度大学的专家研究过格林兄弟收集的168个童话,经过统计发现其中有94%的童话提及相貌且涉嫌以貌取人,平均每篇有13.6次,甚至有一篇童话114次提及女性的美貌,17%的童话将“丑”与“恶”紧密联系。在多数童话中,丑女获得了十分凄惨的下场。童话中将外貌作为人物品质和命运的重要决定因素会导致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专注于外貌而忽视内在的品质,轻视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严重者甚至会敌视相貌不佳者。这些会使学前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受挫。不仅如此,美丽的女主角总是被动地承受反面角色的欺凌。例如,《灰姑娘》中的仙度瑞拉在被继母和姐姐关在房里做粗活后没有想办法逃出,如果不是获得了教母仙女的帮助,她也将无缘和王子相见。这类的童话故事将会使学前儿童产生过分寄希望于外界帮助的观念,认为只有和王子在一起才能获得“幸福”。

(2)总是以邪恶形象出现的继母。童话中某一特定角色单一、重复的形象会固化学前儿童的思维和对此社会角色产生印象,“恶毒的继母”这一形象在童话中被过于负面化的情况尤为严重。《白雪公主》《灰姑娘》《杜松子树》中的继母都是邪恶的,她们迫害主人公,但最终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导致阅读这类童话的学前儿童会认为继母是恶毒的、会伤害自己的,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初次。当代社会,重组家庭日益增多,此类童话中对继母形象的展现会导致学前儿童排斥继母,不但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甚至破裂。

(3)血腥暴力的情节。童话中弘扬真、善、美的主题可以促进学前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其对反面角色过于严酷的惩罚会造成学前儿童产生恐惧的心理,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里,女佣麦尔卓用滚烫的菜油烫死了三十八名强盗,这样血腥暴力的情节会让学前儿童的焦虑加重,会传递给他们“以暴制暴”的错误价值观,会让儿童误以为不需要通过学习和努力,不择手段就能解决问题。文学家、翻译家杨能武先生说:“作为家长的我们,内心中似乎也并不乐意自己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世人的苦难,而希望他们的童梦更纯、更长、更加温暖、更加光明、充满幸福和希望。”成人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童话故事,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童话故事发挥积极影响。

三、结束语

童话是“童年的心理剧”。学前儿童在童话的世界中汲取乐趣、发展兴趣、发挥想象力,从中认识自己、了解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刘晓东提出:“童话深受儿童喜爱的原因是,它符合学前儿童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优秀的童话,如同春雨,滋润学前儿童的内心;优秀的童话,如同阳光,指引学前儿童成长正确的道路。成人应关注童话的重要性,与时俱进,帮助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洪汛涛.童话学讲稿[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

[2]【瑞士】麦克斯吕蒂.童话的魅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3]舒伟,丁素萍.20世纪美国精神分析对童话文学的新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1

[4]【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冯亚琳.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J].外国文学评论,2004

[6]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7]董明杰,冯琼瑶.《格林童话》的负面因素批判[J].剑南文学,2013

[8]【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格林童话[M].江苏:译林出版社,1993

[9]马金娇.0-3岁低幼儿绘本的分级创作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