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也有许多研究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的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我国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吴振云教授根据以往研究结果,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归纳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应涉及五个主要方面:性格健全,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善于调适;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应激事件;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老年人心理健康论文第一篇
《浅议如何调整老年人心理状态》
【摘要】退休职工离开工作岗位后,往往存在精神不适、情绪低落现象。调整老年人心理状态,首先要正确认识其心理变化的特点。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适:坚持学习,以开拓视野,充实退休生活;忘老忘忧,注意稳定情绪;保持乐观的情绪;善于控制不良情绪;适量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关键词】浅议;调整;老年;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同志从岗位退下来后,往往生活不习惯,精神上不适应,情绪低落,心情郁闷,以致影响身心健康。老同志心理素质教育,是当前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认识退休者心理变化的特点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不仅是疾病或赢弱之消除,而是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所谓健康,不但身体是健康的,而心理上也必须是健康的。对身体上的健康,人们知道的较多,也经常从事各种活动保持身体健康,但对心理上的健康,有的人不重视,有的人不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又怎样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可从六个方面进行检测:(1)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参加集体活动;(2)能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3)有很好的情绪;(4)正常行为符合本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环境;(5)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够正确评价外界事物和自己;(6)与大多数人意向相符。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内外能自我调节情绪,做事有目的,有信心,愿为有价值的事业去奉献。
一个人进入老年,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感觉知觉迟钝;记忆力衰退;情绪变化;意志上的变化。这些心理变化都是由于生理变化和社会角色变化而引起的,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待退休职工心理变化的对策,最好的方法是克服消极情绪和意志衰退。主要做法就是使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充实生活,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成为一个心理上健康的人。
二、坚持学习,开拓视野,充实生活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古今中外知识浩如烟海,新知识又不断涌现,不学习就会由有知变无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如果不学习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懂得我国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我们的视野就不开阔,观念不更新,遇到与个人利益有关的问题,就会变成老糊涂,想不通,情绪低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学习是退休之后不可缺少的,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科学的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使自己的思想观念随紧跟形势发展的要求,尽可能丰富地安排退休后的生活,比如适当的蹬山渡水,游览名胜、以广见博知;还可以种花种草,制作盆景美化环境;广交朋友,谈天说地以互相砥励;搞点家务,理理家事以享天伦之乐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离退休职工要懂得一点老年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学习内容可以丰富老有所学的内容,扩展老有所学的知识,增加老有所乐的范围。
三、忘老忘忧,稳定情绪
年龄对少数退休职工来说是最敏感的问题,常看到有的人无事时常数岁数,越数越心寒,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稳定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延年益寿是可以争取的,问题是怎样对待老“字”。孔子“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曹操“缩盈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他不信天命,敢于“老”字抗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生若不足恋,死时何足悲,生若苟可恋,老即多生时”。为什么不喜老乐老呢?《益寿报》有一首告诫老人静心养性的《空空诗》:“天也空,地也空,人生茫茫在其中。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子也空,女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朝走西,暮走东,人生好比采花蜂,采得百花成密后,辛苦一生为谁功?”老年人能看的空,不愧是一位长寿老翁。有的退休老人天天在算年龄帐,越算越恐怖,好像在在等待“那一天”的到来,和儿女们过早的准备后事,选买墓地,此举不可取。忘记年龄,放下“老”字包袱,焕发精神,以新的姿态,新的爱好和情趣,热爱自己的生活,不仅不会感到寂寞和失落,反而对退休后的生活越过越有滋味,越过越有奔头。正如祖国医学所说:“人之有生,惟精有神,精神振奋,四体长青”。
四、保持乐观的情绪
乐观的情绪,平静的心情,是健康长寿的关键。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平静的心情,首先要知足,在生活上不要有过高的要求,胸怀要开阔,能宽容体谅别人。少一些欲望,少一些烦恼。我国的传统养生这道主张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就是知足者长乐的道理。其次,是防止不良情绪缠身,防止长时间沉浸于苦闷忧伤之中。缺乏愉快的心情,就会引起不良情绪缠身,使身体健康遭到损害。要创造宽松愉快的环境,消除孤独情绪,使自己心理平衡,长期生活在亲情和谐的气氛之中。
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愉快的情绪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焦虑、忧愁、愤怒等不良情绪,促使体内化学物质失去平衡,时间久了,就会破坏免疫系统,就要生病。许多事实告诉我们,自毁体内“长城”,常常是引起疾病的根源,狂喜、悲痛、惊恐、暴怒、绝望等不良情绪危害最大,特别是过激情绪最危险。据国外媒体报到,英国的英超联赛在每足球赛中,至少有三至四名观众因情绪过激而猝死。一定要控制过激情绪,做到胜不过喜,败不过悲,逆境不绝望。凡事都要心平气和,保持心境的宁静,尽力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在增进身心健康的种种因素中,情绪稳定属于首位,情绪乐观,心境平静,是健康长寿的主要之道。心中有不平之事,可以向至亲、好友倾诉,碰到挫折、忧伤、也可以采取转移的方法,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心境的平衡。
六、适量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能保持与天地阴阳变化保持一致,就能去病延年。一年四季要顺其四时锻炼身体调其阴阳,可使人体健康,增强预防疾病的能力。我国唐代大医学家逊思邈,125高寿,他主张以动养生,躬行不懈。徐特立90高寿登桂林独秀峰,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到教益。锻炼身体,适当的运动量使体内的各个器官焕发活力,从而推迟各个衰老的过程。锻炼身体,必须讲究科学,根据自己的体质,年龄选择自己合适的项目,如散步、扭秧歌、炼太极等适量运动。通过活动身体,转移情绪,促使心理平衡。
人人都会有退休这一天的,然而,岁数老并不等于身体老,更不等于心老。宋朝诗人陆游在他80岁时说过“斗志未与年俱老”的警句。当今,我们处于在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昌盛的年代,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既无自然夭折之忧,更无政治冲击之患。如果我们开展好对老年人的心理素质教育,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定能使老年人延年益寿,共享改革开放的好成果,其乐无穷!
老年人心理健康论文第二篇
《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的关注相对而言比较少。本文采用文献法、观察法并运用个案访谈对以不同居住方式划分的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并结合需求层次理论、撤离理论等相关理论深入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其关键因素为老年人对生活、人生的态度,即心态。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当今社会医疗、经济保障基本健全,老年人物质生活提高,身体健康问题基本可以解决,而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老年人安享晚年、家庭发展及社会和谐进步。因此,在如今人口老龄化趋向加重、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堪忧的情况下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颇为重要。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概念及相关研究
1.相关概念
(1)老年人
所谓老年人,是指其年龄起点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界定。目前国际上对老年人的界定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在1956年联合国推荐的65岁,另一个是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推荐的60岁。前者一般被发达国家所采纳,后者则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接受。我国在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及以上的公民”。此外,学术界一般也将60岁作为老年人的临界点。由此可见,在中国将60岁及以上的人口界定为老年人是较为合适的。因此,本文依据我国界定老年人的标准及相关社会制度,如退休制度等,倾向于将老年人界定为60岁及以上的人口。
(2)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标准划分
国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有很多角度,至今也都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亦是如此,学者们众说纷纭。国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倾向于人类心理持续状况、适应性及观念态度等。对于心理健康标准划分倾向于多条标准共同满足,多条标准涉及饮食运动、学习能力、社会规范等关于人类全面发展。
我国多数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较认同于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够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我国也有许多研究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的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我国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吴振云教授根据以往研究结果,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归纳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应涉及五个主要方面:性格健全,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善于调适;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应激事件;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认知功能基本正常。我国著名的老年心理学家许淑莲教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划分从老年人情绪、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入手进行了概括,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热爱生活和工作;二是心情舒畅,精神愉悦;三是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四是性格开朗,通情达理;五是人际关系适应性强。
综合以上讨论,本文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界定及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划分倾向于从以下方面为基础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即老年人心理健康应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划分应该有以下几点:一是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思维正常,有良好的记忆;二是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力坚强;三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是有自我认同。
本文将老年人按居住方式分为三类群体,即:空巢老人、与子女居住老人以及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再对这三类群体的老年人选取进行个案访谈,了解这三类群体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访谈案例作为例证,再结合文献法、实地观察法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最后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老年人感知觉、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下降,情绪趋于消极
老年人感知觉敏锐度逐渐下降,身体机能状况越来越差。根据个案访谈对象来看,老年人看待问题更倾向于主观判断,且难以接受其他人的劝告,进而使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等出现失调;个人情绪也会因自身无奈接受身体老化及老年时期遇到的重大事件,情绪、情感趋于抑郁、焦虑等。
2.老年人意志力薄弱
老年人普遍容易受到一些生活事件的打击,尤其是有关事故、死亡的新闻、亲友的离世等,普遍表现出回避、逃避的态度,消极抑郁。
3.老年人自我价值认同度低
通过个案访谈发现,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这也是其不愿与子女同住及选择安老服务中心的主要原因。此外生活中的各项事务对老年人而言也都是考验。在实地观察中还发现,老年人很难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获得他人乃至社会的尊重与认同。这些状况加速老年人自卑心理的出现,形成较低的自我认同感。
三、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老年人自身因素分析
老年人自身方面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因素的主要方面,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身体状况
一般来讲,老年人普遍随着年龄增加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老年人身体有各种疾病其安全需求未得到满足,其心理就会失衡,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
(2)老年人消极的个性特征
具有积极乐观个性品格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能够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通过自我开放缓解内心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调查还发现老年人普遍具有忧心的特点,他们会忧心各种与他们生活有关或无关的事情或者人,在与他人交流不足的情况下,导致老年人内心负担加重,情绪低落。
(3)老年人体育锻炼及交友状况
经过实地观察发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进而保持健康的心态。除此之外,表现出愿意与外界接触,多交朋友的老年人,生活比较充实有目标。这些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这与老年人自我开放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息息相关。
2.家庭因素分析
(1)家庭是否和谐
一个和谐的家庭预示着家庭成员间关系良好,家庭成员间沟通顺畅。和睦的家庭氛围是老年人心情舒畅的源泉,即使有病痛,经济不景气,和谐的家庭氛围也会克服这些物质上的障碍而使得老年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2)家庭成员变故及经济状况
亲友去世或者一些重大变故都会影响老年人脆弱的心灵,并且老年人容易联想自身,产生畏惧感,甚至连这样的消息都会影响到老年人心理。
家庭经济状况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实地观察中发现这种忧心普遍存在于老年人群体中,因此而产生无用感、自卑等消极心理情趣,影响心理健康。
3.社会因素分析
依据撤离理论与活动理论来分析,撤退理论认为,老年人有脱离社会的倾向,社会现有制度亦会让老年人自动从社会中脱离出来。
(1)老年人社会参与度降低
老年人因退休、身体状况不佳等原因不参与社会工作,这种被迫撤离和主动脱离社会活动的老年人主要生活在家里,狭窄的交友圈现状易使老年人与现代社会逐渐脱轨。老年人朋友圈中一旦有人身体疾病加重、去世都会影响朋友圈内老年人的情绪,没有年轻人的老年朋友圈会加重老年人抑郁、低沉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
(2)老年人被重视程度降低
社会对老年人事业的支持程度及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程度反映着老年人群体受到重视的程度。调查发现,多数老年人普遍具有无用感意识,这种无用感不仅来源于身体机能衰弱的影响,还来自于社会外界所传达的信息,社会上人们对老年人的不尊重、对老年人能力的质疑、与老年人沟通减少等方面。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发现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主要原因在于老年人的心态,其他方面的因素起到间接性影响。由此可以探寻出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途径即为老年人积极心态的形成搭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