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路径: 皮学网 范文大全 办公文秘 规章制度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作者:化腾 发布时间:2025-08-04 01:50:09 更新时间:暂无 阅读:0 投诉 下载本文

普通高等学校,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学校,下面是皮学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希望对你有用!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维护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意识现状

1、职业意识的内涵。

职业意识是个人对社会上存在的职业的认知、看法和个人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的选择偏好及职业实践中的情感、态度、意志和品质;内容包括职业知识、职业观、职业理想、职业期望(意向)、职业需要、从业意识等。

有人认为职业意识是对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因而职业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活力与创造性,是敬业精神的前提。职业意识强的人(比如职业运动员、职业演员)会在工作中努力拼搏、奋斗不息;一些工薪人员对所从事的职业缺少相应的职业意识,因而只满足于机械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工作缺少积极进取心、主动性。也有人认为职业意识是从业意识,把人们对即将从事的和正在从事的职业的认识、看法及其在从业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意志和品质等定义为“从业意识”,包括创业意识、竞争意识、信息意识、敬业意识等,并认为敬业意识、勤业意识、创业意识是从业意识的核心与基础,而缺少健康、积极的从业意识的人的表现是:好高骛远、拈轻怕重;妄自菲薄、缺乏自信;求全责备、怨天尤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

2、职业意识的作用。

职业意识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及时、全方位的职业意识的引导,有助于职业兴趣的产生、职业选择的顺利进行。职业能力与职业兴趣成正比,及时、全方位的职业意识的引导是关键。

②、一定的职业价值观影响制约人的职业方向、职业岗位的选择以及职业活动中的情感、态度、意志与品质。职业价值观的形成除了家庭背景、时代影响,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作用。比如教师职业,就经历了地位提升的过程,据调查显示近60%的家长愿意子女选择教师职业。

③合理、恰当的职业期望有助于职业选择的成功,也有助于职业满意度的提高。过高的职业期望通常表现为强调自身的兴趣与能力、而忽视社会的需求;强调职业的经济待遇、地理位置、社会地位等,而不肯接受听从他人管理、工作变异性大、经济待遇低或地理位置偏的职业。过低的职业期望也不妥,一方面,不利于个人能力、智慧的发挥,另一方面,导致专业不对口、大材小用、人才的浪费并引发心理问题和新一轮的就业问题。

总之,职业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知识的丰富、职业兴趣的成熟与集中,职业意向的合理明确,趋使人向一定的职业努力,从而使职业选择更理智与顺利。

(3)大学生职业意识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①、大学生中学阶段职业意识的引导较薄弱,加重了大学阶段的矛盾与困惑。高中阶段初步形成的理想色彩未褪尽的职业意识使得初来乍到的大学生对大学幻想多于现实,导致进校不久的大学生职业意识的自由分化——多数大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自我教育,能将专业与职业协调统一,少数大学生出现专业思想不稳定,厌学、得过且过、专业与职业之间有距离的现象。

②、普通高等学校职业指导课与大学生实际有差距,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引导不够。一项针对河北16所高校的调查表明,93.8%学校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但学生的满意度低。有56.3%的学校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日常工作,43.8%的学校只是有规律地定期开展,有56.9%的学生认为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有7.9%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提供任何指导。该调查还表明高校在职业指导内容与形式上与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导向

针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现状,加强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引导,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更新学校教育观念,克服大学教育中的“强调知识教育,忽视态度、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的通病,而代之以精神、能力教育观。

我国高校通行的是知识教育观,教师以传授知识为职责,学生以知识蓄积为目的,衡量学生成才的尺度以掌握知识多寡为中心。在这种教育观之下,学生适应性不强,缺乏创新精神,求稳惧变,循规蹈矩,就业面窄。在精神、能力教育观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灵活性高,视野开阔,实践能力强。在各高校中一个普遍现象是:女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业成绩等总体水平比男大学生的好,但择业实现困难,撇开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和“性别歧视”的现实,女大学生的知识教育观也是一个原因,这一点,对于女大学生来说任重道远。

2、创新职业指导工作,突出职业导向作用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日益重视,但绝大多数的学校职业指导主要集中在毕业前夕,指导课的内容与方式也与学生的需求存在差距。职业指导工作要改变原来的模式,要创新,应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实践工作的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建设,对学生做全景式、个性化、前瞻性的职业指导,贴近学生需要,提高学生的使用率和满意率。对大学生自入学时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展开,逐步建立起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据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巴达维的研究,个人的职业行为都是基于职业需要。当一个人的职业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职业观念、从业意识比较强烈,就会产生职业需要,职业需要与现实世界对比得到反馈和筛选,促成个人的职业行为。存在决定意识、意识产生动机,动机产生需要。所以,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引导成为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点。

3、鼓励学生到各类现代化的厂矿企业、服务行业进行社会实践,以增进职业知识和职业兴趣。关于职业的知识课本学习是不够的,一部分职业知识在教材外,一些报刊杂志中有一些介绍,更多的要通过社会实践,走向社会了解。只有通过多条途径努力,才能获取足够的知识,为职业选择提供可靠信息,为职业实践打好基础。

、寓大学生职业意识引导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这一点是符合中国高等教育现实的。在我国各高校中,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除了实行导师制的学校外,职业指导工作是由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承担的,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有机遇。职业观、职业需要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相关的。价值观、人生观属于思想教育范畴,也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解决大学生思想意识问题与解决实际需要、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体现。

总之,职业意识的引导是从一个人朦胧懂事时开始,并伴随一生的动态过程。具体个人的职业意识有强弱、优劣之分。在大学生人力资源化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职业意识问题要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才能促进大学生实现向人力资源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