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路径: 皮学网 范文大全 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内容

大三个人总结范文

作者:小武林 发布时间:2025-05-10 22:30:03 更新时间:暂无 阅读:0 投诉 下载本文

的自信哪里来,就是经历了生活的锤炼以后还可以顽强的站起来,笑着走下去,和旁人聊起来时云淡风轻的说一句,我也经历过,那都不是事儿。看一下这两篇大三的个人总结! 大三下学期总结 这学期是极其多思的四个月,思考未来,思考方向,作

大三个人总结范文

这学期是极其多思的四个月,思考未来,思考方向,作出选择。这是20岁的我对于生命的思考。迷惑的过程就像是在雾里探路,摸不清,有的只有恐惧感和不确定性。但庆幸的是在经历过思想的折磨,最终顿悟了三个算是目前适用自身情况的法则,一是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二是体验型人生的态度,三是活在当下的务实。这篇文章希望能把这三点与学业,友谊,爱情,以及决定方面的故事结合。也希望这些我这学期学到的道理对同龄人的大家有所启发。

——写在前面的话

大多数人的毛病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离开学校一学期,回来后,时间不够的紧迫感充斥着我,开学时想为学校留下自己贡献的壮志也一点点消逝殆尽。孔子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字面意义就是不断的吾日三省吾身,但西方鼓励批判性思维的教导又一遍遍贯穿于我的日行生活之间,于是我不断的去质疑我原本相信的诸多真理,不断的反省真的有益于个人的发展吗?较真儿的完美主义形态真能让事事完美吗?但这时水满则溢,物极必反的古训又萦绕心头,老祖宗已把我们年轻人的困惑都用简短的语言给出了答案,我们该感激?还是埋怨不给我们自己顿悟真理的机会?

关于学业

受益最大的来源于我的两节心理课。第一节是Nelson的跨文化心理学,这节课首先读了一本关于怎样研究跨文化心理学方法论的书,其中讲到了做这一类研究的常见困难,比如调查问卷表翻译造成的内容差异,以及不同文化对于概念的不同理解等,接下来我们拿日本作为东方文化的参考系(因为教授之前去日本做过调研)。通过剖析日本根植的意识形态以及个性特点去了解一个民族,最终用一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把所有之前对日本的讨论都放在去理解这本小说上去。上完这课最大的感受就是日本是个太有意思的民族了,有时间一定要去走一遭,对它了解到都像是我的老朋友了。如果现在让我去日本旅游,一定感触要比脑袋空空去吸收到的东西多。更重要的是,这节课印证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现在感觉可以用这套流程去了解任何一个想了解的文化。这节课唯一有点美中不足的是只选用了日本这一个国家作为参考样本,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倒是愿意跟着教授去解锁更多元的文化。

我的finalproject是关于中国南北差异。做这个是受到教授有一次lecture讲到的生态,人文,性格相互影响模型的启发。我对比了秦岭淮河以南和以北的地形差异,降水差异,风土地貌差异,从而关联到南方人,北方人性格与习惯的差异,因为人文的差异又导致经济形态的差异,非常有意思。现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在我这里不再是一句俗语,它背后富含着生活哲理和人民的智慧。为了这个project,我自己还做了一个小网站,还邀请了学习的中国同学帮我录了一个剪短的视频,非常感谢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朋友们。

另外一个课就是Rachael的同龄人关系研究课,算是为大四seniorproject的prepcourse,你和partner自行设计实验,任选peerrelationship的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角度。这节课胜在形式多样,光是课程大纲就有12页之多,比如我们有discussionquestion(对读完的章节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chapterreactionpaper(提出作者写的不好的地方,或者指出书中某些概自己特别connected),leadingdiscussion(每周都会有不同的theme,自己当老师设计当天课程layout),mediapaper(选一个和同龄人关系相关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把学过的理论都和剧的情节结合),critiquepaperandrewrites(对发表的文章提出他们实验的漏洞,和写作上不完善之处),groupproject.我最喜欢的是leadingdiscussion,哎,我就是喜欢干这种抛头露面的工作哈哈,自己在课堂上给一群外国人当老师,多酷啊,我做的时候就是超开心。最有挑战的也是收获最大还是写critiquepaper,对一篇布局,设计较完善且已在知名网站发表的文章进行批判性的探究和挑错,一开始我是很吃力的。因为我从小接受的教育系统中并没有刻意培养批判性思考这一方面的能力,我们被要求记忆和吸收老师准备好的知识。但这次的挑战帮助我从正反面辨证的看问题,让思路覆盖的面更加完善。这节课Rachael设计的非常非常好,学期末写courseevaluation恨不得把一腔热血全都转化成文字洒在文本框里让学校知道这个教授有多优秀。这节课好在形势多样,无论大的或是小的作业到最后都会完整的闭合成一个圈,虽然事情很多,但教授非常有规划性,什么时间点做什么事,还会为后期的作业做前期的铺垫。最受益的还是学会了对很多事情都要多reflection,也就是做总结,比如去参加一个大四毕业生的项目展示,我之前听的时候会觉得学到东西,但由于懒就不会做记录,如此一来,也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但Rachael就会要求我们写reflectionmemo,把看到的东西写下来,受益多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真理。

”我跟我的partner在做期末展示,一个荷兰的姑娘,超级棒!!“

关于友谊

我这个人对于困难通常有着低估的判断,这让我在困难面前相较大多数人更乐观,但弊端则是搞不清楚形势,陷在低谷里的时候也出不来。在我回美国之前,我就隐约能知道重建朋友圈对我来说应该是开学后首先迎面而来的困难,但到底有多难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我也经历了自己关在小屋里默默抹眼泪的小日子,也常常不明白为什么像我这种外向型人格会有交朋友的障碍。后来明白,是我对友谊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致使我在开学的头一个半月里常常形单影只,怀疑人生。Selen和我之前的朋友提高了我对朋友的标准,一般的人如果我觉得他或她不够优秀的话,我就懒得再去进一步加深了解。但后来我意识到,那样想真傻,固步自封不说,从认知层面切断了去交新友的机会。最重要的是,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啊,怎么能傻到去找替代品,去比较。调整了心态后,交到新朋友对我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怎样交朋友,其实不只是交朋友,巩固和建立任何一段关系都是这样,我感觉这个事是有模式可寻的。

刚接触一个新的朋友的时候,要表现的大大方方,多微笑,展示你对了解对方有着极大的兴趣,showmoreexcitements.人都是喜欢听溢美之词的,多赞美,最好能发现对方一些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或者能看出对方精心打理过的一些小细节,比如她今天带了一个很特别的围巾,这时围巾就是你的切入点。此时用一些演技也没所谓,最重要的是要把焦点放在对方身上,因为大家都渴望被别人了解。

社交网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打过照面以后就可以加Facebook或者ins了,我以前高冷从不给人家发好友请求,后来想想那就是傻,谁愿意来欣赏你的高冷,失去了认识cool的人的机会才是得不偿失。

加为好友之后就是多互动,对于对方精心发布的内容多点赞多评论,把physicalworld的excitement转移到online。下次见面的时候可以就对方在网上发布的内容引起话题。

最后一个原则就是不要着急,人和人建立连接也是需要时间的,你要是猴急人家就会觉得你没有自己的事情,整天阿谀奉承,这个度自己要好好把握,归根结底就是要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人去吸引更优秀的朋友。

”我在Cianna的毕业典礼,穿了个配套的白裙子哈哈哈“

这时候活在当下的务实要来派上用场了。这个话题我在南法的时候就和hostmom讨论过,那时只是一个念头,存在脑里的碎片信息,并不能真正对我的生活产生指导性的影响。当时说是回忆过去只会徒增伤悲,因为过去已过去,它不会再重复;未来在未来,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也不能准确的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空想未来自己会做什么也是徒增烦恼;我们拥有的就只有当下,当下的每一瞬间,当下集中精力做的每一件事,比如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前,我和我爸聊天从没有投入的去和他分享我的生活,此时他就会感觉我发表的言论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反而负面的影响了他对我的看法,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和她有过一次非常高质量的视频通话,完事收到他欣慰的说,小孩儿确实长大了,嘻嘻,开心;再比如我现在在码字,那我就把我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把文章写明白,写完整这件事上,这样很提高效率。交朋友也是,和朋友社交时,就把你的全部时间和精力放在朋友身上,而不是对面而坐,各自玩手机,那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彼此的友情。

关于爱情

人的被动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不必被看成是唯唯诺诺,而是策略。对爱情的定义可以是多层次的,最终没能长厢厮守的感情也不一定不能被认定成爱情。出现在生命中的陪练者都是宝贵的经历,就像是攀登珠穆朗玛峰,在登上最高峰之前,总得拿小山峰练手吧!体验型心态帮助我在感情里多了尝试和争取的勇气,失败了又咋地,反正人生就是一场体验。

另外一个对于体验型心态的应用,说起来很搞笑,那就是关于朋友圈的纠结。我是个挺爱面子的人,所以朋友圈展示的一般都是自己比较愿意让大家看到的积极的一面,自尊有时候会陷入过度纠结的怪圈,第一,我在旅游的时候会拍很多好看的照片,恨不得都想和大家都分享,但点击发布的时候我就担心是不是发的太频繁,别人会很烦。第二,好长时间不发朋友圈,一发就想来个里程碑式的时间,份量例如被剑桥哈佛录取这种级别(当然也就是想想而已罢了)。但体验性生活让我意识到,生活更多的是从平淡里寻求闪光点,幸福感;要能发现小而美的东西从而积累才会量变成质变,虚荣心在作怪的心里从此就被克服了,分享我所爱,世界是自己的,别人怎样看真的没那么重要。

总结:

说起来很有意思的,小时候会被大人告知,你长大了就懂了,那时候不信,此刻对于很多道理的感悟呈现三个递增上升阶段,由小时候的不信,到慢慢大一点觉得它有可能是那么回事,再到把其奉为真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著名的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说,“人生苦难重重,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为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我这点小困难当然在人生的长河里算不上苦难,但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挺过去了,也变的更强大了。人的自信哪里来,就是经历了生活的锤炼以后还可以顽强的站起来,笑着走下去,和旁人聊起来时云淡风轻的说一句,我也经历过,那都不是事儿。

还是那句话,2018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