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路径: 皮学网 高考 模拟试题 高考题库内容

四川省德阳市高三2022年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作者:admin22 发布时间:2023-10-08 13:51:56 更新时间:暂无 阅读:0 投诉 下载本文

每年考试结束后,大家都会十分关注考试题目及答案是什么,同学们想要预估自己的分数,也有些高一高二的同学想要提前了解高考的难度,为此,小编整理了四川省德阳市高三2022年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的相关内容如下,供大家查阅。

四川省德阳市高三2022年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四川省德阳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10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本试卷满分150分,150分钟完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词论,就是关于词的评论。评论相比于创作,总是较为晚起的。词论的兴起,要在词体建立,词作成为潮流之后,才有可能产生独立而专门的词论词评。唐代诗人在写作古近体诗之余,为词这种新兴的音乐文艺所吸引,创作词的诗人已有不少,但是总的来说,与诗相比,词不过是居于诗的附庸地位,当时的创作成绩并没有赢得理论上的确认。唐时文学评论的目光也专注于诗文,对于初露头角的词并没有太多的关注。而且,词作为燕乐的曲辞,流行于倡楼酒宴之间,所以,对于那些局限于传统观念的作家,在他们谈文论艺之余,一般不屑顾及。因此,在唐时虽然有刘禹锡、温庭筠这样著名的作家从事词的创作,而在评论方面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应有的反响。

唐五代时期最早的词论,可以说是欧阳炯的《花间集序》。五代赵崇祚编《花间集》,欧阳炯为之作序,《花间集》是第一部文人词选集,欧阳炯序也成了最初的词论。序云:

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妖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

《花间集序》以工致的四六文,叙述前代以来乐府词曲的盛况和《花间集》编选的背景和作用,作为最初的词集序,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说明了花间词的词风特点。“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南朝宫体指的是齐梁宫体诗,北里指的是长安平康里,因在城北,也称北里,是群妓聚居之地。这句话是说,花间词上承齐梁宫体,下附北里倡风,这是花间词的产生的历史渊源与现实的生存环境。

第二,说明了《花间词》的唱本特点。《花间集》不是一般的诗歌集,而是一部歌词集。它的编集目的,“将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莲舟之引指的是南朝莲舟曲,采莲曲,休唱蓬舟之引,就是说,要为酒宴歌席提供新鲜的时代的歌词。

第三,说明了论词与论诗已开始趋尚不同。欧阳炯于论诗论词持两种态度,各有所宗,互不相好。他曾经模仿白居易作讽谕诗五十首抨击当时的奢侈之风,而论词却追踪齐梁宫体。当时持这种态度的,也不止欧阳炯一人。宋人论诗、文,务在言志载道,论词则以缘情绮靡为尚,有着两种标准、两种尺度,可以说是由花间词人肇其端的。

宋代词臻于极盛,由附庸蔚为大国,阐明词体、词律,历评词家、词派,探究词旨、词法的各种著述因之相继而起,词论词评遂在艺术评林中占得一席之地,并由此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改编自陶然《宋词经典》)

1.下列关于《花间集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炯的《花间集序》是唐五代时期最早的词论,它的出现早于《花间集》。

B.《花间集序》叙述了花间词人产生的历史渊源、现实生存环境及其词风特点。

C.《花间集序》说明《花间集》的编集目的是为酒宴歌席提供新鲜的时代歌词。

D.《花间集序》表明唐人论诗论词的不同态度:诗在言志载道,词则缘情绮靡。

2.下列不是词论发展成为“专门之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A.词体建立,词作成为潮流,至于宋代,词臻于极盛。

B.燕乐发展,词人的人数大大增加,诗人词作成果斐然。

C.作家们突破传统观念,对词和词论认识发生了改变。

D.后世文人纷纷著述,各种词论词评的典籍相继而起。

3.下列词句最可能出自《花间集》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C.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D.玉纤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孙光宪《酒泉子·敛态窗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人工合成淀粉

①满足碳水需求必须靠种地吗?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923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本年度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该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该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取得原创性突破。

③淀粉是“粥饭”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是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的主要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目前,淀粉主要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进行合成。在玉米等农作物中,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淀粉涉及60余步的代谢反应和复杂的生理调控,太阳能的理论利用效率不超过2%。农作物的种植通常需要数月的周期,使用大量的土地、淡水、肥料等资源。“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光合作用这一生命过程,希望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速率和光能的利用效率,最终提升淀粉的生产效率。”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直言。

④那么,除了光合作用外,还有没有效率更高的二氧化碳生产淀粉的方式?为解决这一难题,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从头设计了11步主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⑤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联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还原成碳—(C1)化合物,然后通过设计构建碳—聚合新酶,依据化学聚糖反应原理将碳—化合物聚合成碳三(C3)化合物,最后通过生物途径优化,将碳三化合物又聚合成碳六(C6)化合物,再进一步合成直链和支链淀粉(Cn化合物)。“这一人工途径的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蔡韬说。

⑥在充足能量供给的条件下,按照目前的技术参数推算,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我国5亩土地玉米种植的平均年产量。这一成果使淀粉生产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并为二氧化碳原料合成复杂分子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

⑦同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在发布会上强调,这项成果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后续还需要尽快实现从“01”的概念突破到“110”和“10100”的转换,最终真正成为解决人类发展面临重大问题和需求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⑧此外,该成果也得到了国内外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科学》杂志新闻部执行主任梅根·菲兰认为,该研究成果将为我们未来通过工业生物制造生产淀粉这种全球性重要物质提供新的技术路线;中科院院士赵国屏表示,这是一项具有“顶天立地”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德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曼弗雷德·雷兹称,本项工作将该领域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时将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推向了国际顶尖水平。(《科技日报》2021924日)

材料二: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淀粉,人类一万年来最伟大的发明?

①人类能够人工将二氧化碳合成为淀粉也就是粮食吗?对这个问题,中国科学家历时6年多科研攻关,给出了肯定和详细的答案。

②继上世纪60年代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蛋白质)之后,中国科学家又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颠覆性、原创性突破——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化学——生物合成。

③北京时间924日凌晨,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TIB)主导完成的人工合成淀粉重大科技突破进展成果论文,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线发表,从而为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生产的工业车间制造“打开了一扇窗”。

(“腾讯网”2021924日)

4.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合成淀粉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和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颠覆了以往淀粉生产需要植物光合作用的传统合成模式。

B.从材料一看出,这项成果不光让淀粉生产可以脱离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依赖,还首次实现了工业车间生产模式的转变。

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到人工合成淀粉以及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蛋白质)这两大成果最先都是中国科学家取得的。

D.材料一第⑧段梅根·菲兰的观点能够证明材料二中“为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生产的工业车间制造‘打开了一扇窗’”。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同属新闻报道,材料一较为细致地介绍了人工合成淀粉的步骤和意义,而材料二在说明上则更加简明、扼要。

B.材料一的第①段和第④段中的问句,引导读者思考,也是其后内容的提示;材料二的题目是问句,作用和材料一中的问句相同。

C.材料一第③段提到淀粉的重要性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复杂,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提高淀粉的生产效率,科学家做了长期努力。

D.材料二提到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蛋白质),是本消息的背景材料,突出了我国在此类科技创新上的重要意义。

6.某同学打算在主题班会上给同学们讲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淀粉这一成就,请你根据材料内容,为他列出发言要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镇堂之宝

揭方晓

①归源村,南方一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村口有家药堂,名叫“德济堂”,在这里已传了三代,代代医术高超,又不欺穷谄富,村民们视之如亲似友,不当外来户看。

②德济堂现在这位掌柜名叫陈须浮,尽得祖辈真传,三根手指轻轻一搭,便知病人阴与晴、圆与缺,拣几样自己炮制的中药,吩咐病人拿水一煎,只几天必定药到病除。

③这德济堂有些古怪,至少在陈须浮儿子陈小浮看来是。古怪之处就在神龛上面不供奉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这样天下公认的中医祖师爷,也不供奉陈家列祖列宗,却只供奉一只白铁皮盒。铁盒还上了锁,黄铜钥匙一直挂在陈须浮腰上,无论寒暑、夜昼,须臾不离身,他人根本甭想摸一下。

④问及白铁皮盒里装了什么,陈须浮每回都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除此不再多说半个字,吝啬得要命。不过,若问起自家祖上从哪里来,这神一般的医术又打哪里起,陈须浮便慷慨多了,话匣子一打开,滔滔不绝。

⑤据陈须浮介绍,陈家祖上居住在遥远的建昌府,一个古老的地方。那里中药炮制技艺特别有名,上下游产业聚合而成的药帮,人称“建昌帮”,其源于东晋,兴于宋元,于明清鼎盛时成帮。药技流传赣闽四十余市县,在台、粤、港及东南亚地区也有影响。

⑥后来,由于战乱,建昌府老老少少,特别是药帮中人大都外出逃难。陈家祖先是建昌药帮中数得着的大户,遣散众婢仆及学徒,金银细软啥都没带,只带了豚刀和雷公刨这两样中药饮片加工工具,以及那个号称镇堂之宝的药,千里奔逃,来到归源村。从此世居于此,用祖上传下来的医术及中药炮制技艺,混口饭吃,转眼就是百十来年。

⑦豚刀及雷公刨,陈小浮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就跟它们打交道。豚刀亦称建刀,体重、把长、刀面阔大、刀口线直、刃深锋利,适合切制根及根茎、藤木、果实、全草等类药材,包括各种规格的片、段、丝、块。雷公刨又称药刨,适合刨制长、斜、直、圆各形薄片或厚片,刨片片形均匀美观,片张可大可小、可厚可薄,省时省力。

⑧用刀,是最考验药工手艺的。有一回,陈须浮酒后兴起,当众表演了一次“刀功”。只见他右手抓起一把硬如木柴般的中药,塞进豚刀之口,左手操刀,飞一般地上下切之。没几下,刀前的箩筐里便铺了一层薄薄的药片。陈须浮随手抓起一把,迎风扬去,那药片,竟如飞絮般,在空中飘飘扬扬,半天才堪堪落回箩筐里。

⑨陈小浮大惊失色,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从此沉下心来,勤学苦练,寒来暑往间,各种技艺突飞猛进,隐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陈须浮打心眼里高兴。

⑩老人,仿佛都有预知百年之事的能力。这不,一天晚饭后,陈须浮突然叫住了陈小浮,告诉他说,自己腰上的这把黄铜钥匙,可以打开那神龛上的白铁皮盒。只是,须得等自己百年之后才能打开,历代陈家人都是这规矩,不可破。

陈小浮觉得好好地说这话太不吉利,将父亲好一通埋怨。不料第二天早上,陈须浮竟然真的没有醒过来,如同睡着般,无疾而终。含泪料理完父亲后事,陈小浮拿过父亲那把沉甸甸的黄铜钥匙,颤抖地打开那个白铁皮盒。里面无他,只一个鼓鼓囊囊的黄纸包,如寻常中药般。再打开那黄纸包,黑乎乎的一堆,鼻子凑上去一闻,土腥味扑鼻。

陈小浮瞬间明白,这肯定是自己祖上从建昌府向南奔逃时,从脚下抓的一把家乡的泥土啊。泥土如药,治相思。“家乡之土”不正是天底下最好的一味中药吗?

多年以后,当陈小浮躺在太师椅上,惬意地唱着戏曲段子,两岁大的孙子爬到他身上,指着神龛上那白铁皮盒,问那里装有什么时,陈小浮也如父亲般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除此不再多说半个字,任宝贝孙子怎样撒娇,也缄口不语。

风,穿堂而过。陈小浮腰间那把黄铜钥匙碰到桌沿椅角,哔哗作响。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镇堂之宝”,不但被陈须浮上了锁,钥匙还从不离身,显得十分神秘,设置这样的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陈须浮的“吝啬”和“慷慨”形成对比,表现了他碍于家规对盒中之物保密,但对家族和手艺的来源却十分乐意细说。

C.陈小浮在看到父亲当众表演表演“刀功”后,不但感受到了老掌柜高超的制药专业技艺,也改变了自己原来轻视的态度。

D.文章结尾处的环境描写,颇具画面感,寥寥数字,渲染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也让结尾变得回味无穷。

8.文中第④段“陈须浮每回都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第段“陈小浮也如父亲般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相同的内容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请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沈怀清勘案

【清】徐承烈

绍兴沈怀清先生,名嘉征,由巡检仕至臬司。居官廉干和平,故自下僚游历大位。

公任江西浮梁令时,曾暂署某县篆。适城中常被盗,公履任后严缉之。凡城门出入者,皆盘诘焉,而绝无影响。一日大雪崩腾,署后有三层楼最高,可俯瞰山川城市。公治酒邀友至上层赏之。见城中万屋比栉,皆被雪漫,惟一家平屋数间,无片雪凝积,而微见烟起。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主人远宦北方,携眷以往,楼屋厅堂悉皆封闭,而留一仆居门首守之。公疑其为盗薮,集兵役围其前后,入而搜之。至无雪之屋,果群盗潜伏焉。盖伙盗甚众,恐突烟起而动人疑,因就地作数灶,以供饮煮,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想聚遂群获之。搜出脏物无算。有跳屋而逃者,悉为邻佑所禽。公讯之,则盗贿其家守门之仆,借屋以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购。群盗日惟高卧,夜则出劫,邑中富饶之家,无得免者,已数月矣。因公履任后,查缉严甚,不敢出城,而人初不料其窟于此处也,遂悉置之法。

(选自《听雨轩笔记》)

【注释】①臬司: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正三品。②下僚:职位低微的官吏。

10.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

B.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

C.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

D.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巡检,是巡检使的简称,县级负责社会治安的官员,受所在县令节制。

B.浮梁,地名,在现在的景德镇北面,瓷器和茶叶都是当地的传统特产。

C.署,衙门,官吏办公的场所。在文中“暂署”是暂时借县篆的衙门办公。

D.巨室,大宅;大的房屋,也指名望高势力大的世家大族。文中是第二个义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怀清为官向来清廉正直,平易近人,这是他能从低级官吏逐步晋升,直至高官要职的重要原因。

B.沈怀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邀请朋友登楼赏雪时,见城中只有一屋无片雪凝积,微见烟起,就觉察到异常。

C.沈怀清有准确的推理能力。当他得知这处房屋的主人又远在北方时,就判断这里已经成为盗贼聚集的地方。

D.沈怀清有很强的行动指挥能力。他立刻派人包围房屋、进入搜查,在邻居的协助下,将盗贼全部捉拿归案。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城门出入者,皆盘诘焉,而绝无影响。

2公讯之,则盗贿其家守门之仆,借屋以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购。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望江南

仲殊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

人数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

【注】①绸缪,本指情意殷勤、缠绵,这里指蚕茧丰收的喜悦。

14.下列对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二句,强调成都好就好在蚕市开放的时节,“趁遨游”即乘兴遨游,传达出词人遨游的陶醉。

B.“夜放”三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成都蚕市好的具体内容,“溢”字写尽车马繁多人流簇拥。

C.“人散后”,镜头一转,蚕市依然喧嚣,街市的热闹,变之为“茧馆”蚕工们对蚕茧丰收的喜悦。

D.“柳叶”“桑条”句,虚实结合,“柳叶”“桑条既是实景,又是指蚕女、缫丝女工的容貌姿态。

15.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这首词的对比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与“思”的关系辩证论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中,王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揭示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2022年初,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的电视剧《人世间》“火”了,好评不断,_____________。在春节期间作者梁晓声做客“学习强国”,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于《人世间》的创作初衷,他想让“八掌后”至“零零后”的年轻一代知道爷爷辈们是怎样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_____________。他认为“改革开放不是嘉年华”,工人阶级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时代重压,改革开放的车轮从他们缓缓弯下的脊背上驶过,所以说工人阶级是无上光荣的,也是经历过时代阵痛的。

《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通过人物、时代成长,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梁晓声认为时代变迁不是断层,(

正如原著封面所题“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遵循着“光字片”周姓人家的命运轨迹,在五十年_____________的时代进程中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人民史诗,作品展现了一代代中国人对“时代”“好人”“奋斗”的价值追求,呈现了“中国故事”中的_____________,以及“最中国”的情感表达和广泛的文化认同、集体共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高潮迭起筚路蓝缕新旧嬗变市井气息

B.跌宕起伏砥砺前行沧海桑田家长里短

C.高潮迭起砥砺前行沧海桑田家长里短

D.跌宕起伏筚路蓝缕新旧嬗变市井气息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

B.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

C.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

D.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B.《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C.《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变迁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D.《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根据最新方案,核酸检测依然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确诊依据。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手段,并不能替代核酸检测。究其原因,_______________。通常只有当感染者处于急性感染期,即体内的病毒载量处于较高水平时,抗原检测产品才能检测到。

专家介绍,相比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由于没有扩增过程,导致敏感性较差。通俗来讲,是缩短了出结果的时间,但增加了“假阴性”的风险。“尤其是感染时间较长、病毒载量变低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漏检。”

此外,抗原检测的特异性也弱于核酸检测,即更容易出现“假阳性”的误检。“在疫情低流行率的人群中,甚至可能出现‘假阳性’人数远超‘真阳性’人数的情况。”专家说,这也是我国坚持以核酸检测为新冠病毒感染确诊依据的重要原因。

根据上述方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核酸检测能力的,_______________;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_______________

21.请你以文字说明的方式解读下图“德阳城市标识”。(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远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此刻把握的幸福”。

英国数学家罗素说:“如果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算是浪费时间。”法国哲学家加缪认为“对未来的真正慷慨,就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学校请你以“时间的朋友”为主题,完成一篇在全校学生4月份集会上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德阳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诊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3分)CA项由原文“词作成为潮流之后,才有可能产生独立而专门的词论词评”,“欧阳炯序也成了最初的词论”可知《花间集序》出现晚于《花间集》;B项原文为“叙述前代以来乐府词曲的盛况和《花间集》编选的背景和作用”,与选择支中的内容不符;D项张冠李戴。

2.3分)BB项在原文中并未提及)

3.3分)D(由《花间集序》可以归纳《花间集》的特点是收集五代及以前的乐府词曲,而且多为酒宴歌席之作,词风软媚香艳。ABCD四项里,AB项词风不符,C项的年代明显不符)

4.3分)B(把可能当作必然)

5.3分)B(材料二标题中问句的作用是吸引读者。)

6.6分)(1)我国科学家实现人工合成淀粉的时间地点,发表的期刊。(2)这一成就在国际上的影响、专家的评价。(3)这一成就对人类的意义。(4)与此同类的成就。(每点2分,任三点即可满分)

7.3分)B(家规是老一辈掌柜去世后才能打开,并未要求保密)

8.6分)重复部分描写了父子两代人回答“白铁皮盒里装有什么”时的神态和答案,无论是外人还是亲人,他们都守口如瓶。(2分)表现了父子一脉相承,对家族传统和乡土情结的默默坚守。(2分)在结构上形成呼应回环,强化了小说主题。(2分)

9.6分)小说通过讲述了陈家几代人背井离乡来到归源村,坚持以中医药传统谋生,一直把“家乡之土”当作“镇堂之宝”传承的故事,(2分)表达了他们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也寄托着前人对后代能牢记本源、传承家风的愿望。(2分)旨在引发读者对“乡土情结”“中医文化”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思。(2分)

10.3分)A

11.3分)C(“暂署”是暂时代理的意思)

12.3分)C(是怀疑,不是判断)

13.1)凡是出入城门的人,都要接受盘查和询问,却没什么收获。(“凡”“焉”“影响”各1分,句意2分)

2)沈公审讯盗贼,原来盗贼贿赂这家的守门的仆人,借这处房屋作为盗贼聚集的巢穴,食物用品都托仆人代买。(第一个“其”“以为”“物”各1分,句意2分)

14.3分)C(“蚕市依然喧嚣”有误。“人散后”表明蚕市已经结束。)

15.6分)①大景与小景对比。上片写蚕市交易时候的大场面,灯火通明,车水马龙;下片着意写茧馆里的小镜头。②动景与静景对比。上片描写的场景欢声笑语,突出“喧”和动,下片突出寂和静。③繁华与恬淡对比,上片着意描写当时成都的繁华之景,下片透露出恬淡之意,令人回味无穷。(每点2分,概括1分,阐述1分)

16.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每句1分,共6分。)

17.3分)A(“跌宕起伏”主要用于情节、事件发展;“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主要是变化久远。“市井气息”“家长里短”都可形容人间烟火味。)

18.3分)D(与上文中的“不是断层”,构成转折关系,排除AC;从句意通畅角度,排除B

19.3分)A(“对^的描写”缺“对”;“时代”与“成长”搭配不当;“体现”使用不当)

20.6分)①是抗原检测的灵敏度相对较低;②应当首选核酸检测;③可以进行抗原检测。(每句2分)

21.德阳城市主标识图形,左半部分是一个齿轮形状,代表了德阳重型装备制造业之都的地位。(2分)图形的右边上半部分是古蜀字之象形,寓意德阳是古蜀文明的源头;下半部分的图案则是三星堆面具,代表着德阳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三星堆遗址。(2分)

“古蜀之源重装之都”是对具有悠久的古蜀文化与制造业名城的德阳的最好的诠释。(1分)

22.按高考标准评分。(60分)

一类

2016分)

二类

1511分)

三类

106分)

四类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20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句子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推荐阅读:

1.四川省德阳市中考数学试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