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路径: 皮学网 高考 模拟试题 高考题库内容

龙岩市2023年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含答案 word版

作者:admin22 发布时间:2023-09-26 16:18:41 更新时间:暂无 阅读:0 投诉 下载本文

截止目前,2023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已公布,本站已第一时间更新龙岩市2023年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含答案 word版最新相关信息,供广大考生及家长对照、估分、模拟使用。

龙岩市2023年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含答案 word版

龙岩市2023年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国际传播是指由大众传播媒介所进行的具有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目的的跨越国境的传播。活动.“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当前中国国际传播的主要特点。所谓“中国内容”,是指中国国际传播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教、军事、体育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不断增加中外交流以及与中国有关的国际事务的内容。在具体报道中,更加注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国内外事务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所谓“国际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接受习惯、信息需求等,有针对性地设计传播形式;二是尽可能地通过国际人士、传播对象国家人士的视角表达和解读中国内容;三是借用国际惯例和规则等对中国事务和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媒体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展示中国良好形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和展会上,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突发事件等

一系列重大国际事务的报道中,中国媒体也能很好地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发出中国声音。

当然也要看到,目前中国国际传播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比如,在内容上仍是着重向世界介绍中国事务与立场,在表达上有时难免陷入以西方为主的思维范式。为了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正确认识、消除偏见和误解,一些媒体在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过程中过分迁就和迎合西方价值标准,过于强调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等,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中国国际传播的主体地位。在国际舆论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的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需要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努力改变国际传播中存在的碎片化、浅表化、边缘化现象,在突出中国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推动国际传播向更高层次发展。

当前,国际传播的主战场已由国内转移到海外。如何在传播中国事务之外,在对全球各类事务的传播中体现中国价值,就成为中国国际传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际舆论话语权严重缺失,而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的关键因素是核心价值。中国国际传播要在国际舆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突出中国价值。

在新形势下,中国国际传播的内容不应限于中国事务,而应强调“全球内容、中国价值”、进一步放眼全球,用中国价值来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对全球事务的报道传递中国价值。传播理念既体现中国立场,又体现世界眼光,强调全球利益共享与合作,更好地让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传播视野强调开放与包容,通过更高层面的议程设置与角度选择,将中国立场寓于客观报道之中,润物无声地传递中国价值,体现中国影响。

一个国家走向强盛,既取决于强大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强大的软实力。中国要走向强盛,不仅体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愿意接受来自中国的产品,更体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愿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认同并推崇中国价值。

(摘编自《人民日报》王庚年《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材料二:

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在多数国家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并可能对社会主义存在较深误解的世界上,怎样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故事,让其听得进听得懂可接受能认同。

一是在落实“真实立体垄面”上创新理念实践。党的十九大对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项具体要求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真实立体全面”作为一个辩证的概念隐含着新的时代内涵。在“自塑”与“他塑”的关系层面,这首先是针对西方舆论场中“镜像中国”与立于东方大地上的“真实中国”之间的偏差和反差。更充分地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就是把中华民族昂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崭新姿态完整地呈现在世界面前。同时,相对于“没有发展起来”的过去,在“做好了中国事情”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更具坚持实事求是的底气。“真实立体全面”的多维空间里包含着中国发展独有的生高度复杂性。这个“复杂性”正是“中国故事”的“戏剧性”所在。

二是在讲好“制度故事”上下功夫见实效“中国故事”是一个快速发展、迅速崛起,有着最悠久的历史文明传统而走在一条不同的现代化道路上的国家和民族的故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中国奇迹”概括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是中国故事的主体,而对世界来说,关注点在于“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显示,直到最近,西方关于中国的舆论轨迹基本表现为“垮台论”与“威胁论”的交替循环。但过去他们讲“垮台”很大程度是当真的,就是真认为中国会垮台;讲“威胁”比较牵强,心里未必真有多害怕。现在不同了,讲“垮台”讲不起来的,但讲“威胁”很焦虑。这可以理解为是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和有效性的一种默认。这样的背景,为我们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提供了一种新的机遇。我们既要讲清楚中国制度与中国奇迹的关系,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源于政治制度的成功,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竞争力集中地体现在制度优势和制度竞争力上;又要讲清楚中国制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也就是“中国特色”与“世界价值”的关系。

(摘编自《对外传播》周树春《自觉把握新时代国际传播的特征规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以国外受众易接受的传播形式,用受众视角、国际惯例和规则表达和解读中国内容。

B.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主要原因是缺乏核心价值和主体地位,且西方国家掌控着国际舆论话语权。

C.中国国际传播强调“全球内容、中国价值”就是要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在报道全球事务中传递中国价值。

D.西方对中国的舆论由之前“垮台论”转为如今“威胁论”,是对中国制度优越性、道路有效性的一种无奈默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A.当今国际舆论场“西强我弱”的格局,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中国自身在国际传播中重“自塑”、轻“他塑”的原因。

B.中国媒体正通过对重大的国内国际事件报道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中国立场和观点,传递中国价值、重塑大国形象。

C.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导致国际舆论话语权严重缺失,要抢占有利的国际舆论地位,就必须突出中国价值。

D.西方舆论场“镜像中国”与“真实中国”存在较大偏差和反差的原因,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立场不公正、不客观。×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

A.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2012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

C.记录中国乡村生活的视频博主李子柒,收获全球亿万粉丝。

D.中国在2021225日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联系。(4)

5.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你对“中国内容、国际表达”是如何理解的?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年会邀请你作交流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纲要。(6)

附: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成立于2004年,致力于增进中外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推动国际青年领域的务实合作,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保、创新等领域,努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青年动力。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过封锁线

茅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虽不怎么厚,却有一人半高,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这墙,周围总有三百多步,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

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一一逃难的外江佬。

阳光从枪眼式的窗洞进来,房里倒也很亮。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

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

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找出一支旧钢笔,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

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回祖国来。他姓张。

......

下午三时许,客人们看见阿张还是捧着那本厚书,坐在窗洞下的桌子旁边。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

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

“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

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这是第一道。屏息疾走的一行人,渐渐放松了脚步,间或有咳嗽的声音。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终于像一串皮球一般,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今晚过封锁线,”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194211月,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A.五个客人不断找机会跟人对话,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陌生的地方缺少安全感。

B.文中两次写阿张在桌旁看书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他在掩饰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C.小说提到那大孩子和阿张身上的“装备”这一细节,暗示了过封锁线的危险。

D阿张再三叮嘱客人们三个“不可以”,是因为他们昨晚的三种行为太过散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开头写像“堡垒”的大房子,极具地方特色,也体现游击队的选址用心,为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提供场景

B.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无论是对五个客人,还是对阿张和那个大孩子,都有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

C.小说在处理过封锁线这一情节时,未写敌我双方的火力交锋,但情节张弛有致,给读者极好的阅读体验。

D.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游击队护送五个客人过封锁线的故事,写出了游击队勇敢机智、富有战斗经验。

8.小说结尾的“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概括“调度”的内容。(4)

9.李装《小说结构与审美》中认为“神秘是小说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请从小说构成要素赏析本文的“神秘之美”。(6)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庆历三年八月丁未,以范仲淹参知政事。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退而上十事,悉采用之。复以富弼为枢密副使,帝以平治责成辅相,命弼主北事,仲淹主西事。弼上当世之务十馀条及安边十三策,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冬十月,以张显之、王素等为都转运按察使。先是,知谏院欧阳修言:“天下官吏既多,朝廷无由遍知其贤愚善恶,乞立按察之法。于内外朝官三丞郎官中选强干廉明者为之,使至州县,遍见官吏。”诏从之。富弼、范仲淹复请诏中书、枢密,通选逐路转运按察使,不任事者皆罢之。于是温之等首被兹选。仲淹之选监司也,取班簿,视不才者一笔勾之。壬戌,诏曰:“考课之法旧矣。祥符之际,治致升平,凡下诏条,全务宽大。及此事边,因缘多故,思得应务之才,无亏素祭之道,非赏劝,众志不激励;非甄别,人情不愤悱。”因更定磨勘法,范仲淹、富弼以官冗由磨勘亟,易至高位。京朝官四岁磨勘,至前行郎中止。少卿、监限七十员,有阙乃补。少卿以上,迁官听旨。其法始密于旧矣。十一月丁亥,诏曰:“今之萌法,推恩太广,以致疏宗蒙泽,雅齿授官,未知立身之道、从政之方,而并阶仕进,非所以审爵重民也。其著为令。”于是更定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始栽损其制,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前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自是任子之恩杀矣。四年夏,帝与执政论及朋党事,范仲淹对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自古以来,邪正在朝,各为一党,在主上签排之耳。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不可禁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庆历党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B.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C.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D.凡选人遇郊赴铨试不试者/永不预选/且罢圣节/奏荫恩凡长子不限年诸子/孙必年过十五/弟侄年过二十/乃得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庆历,古代一种纪年方式,与《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中“庆历”一样,是北宋仁宗的一个年号。

B.按察、文中是一个官名,即按察使,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

C.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荫,封建时代子孙因父祖有功而得到人学、狂官或免罪的权利。随荫恤,是因前代功德而获官职或抚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仁宗让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致力于天下太平、多次向他询问当时的政事,对其上书的十件事,全部予以采用。

B.仁宗先后重用了范仲淹和富弼、让他们分别主持西部和北部边防事务。富弼献上当世事务及安边政策各十多条。

C.欧阳修建议担任按察职务的人须强干廉明,范仲淹在选择监察的官员时,将不能胜任和没有才干的人一律罢除。

D.因为官吏考核的法规已陈旧,不适合当时天下太平的现状,仁宗就让范仲淹、富弼改革考课法来激励人情志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

(2)诚使君子相朋为善,其于国家何害?

14.仁宗为何要改革荫子法?范仲淹、富弼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请简要说明。(3)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邹判官往陈留

张继

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女俘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吐。

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

【注】轺(yáo):古代轻便的小马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开篇四句,既是叙事又是说理,因长年战争,造成停织废耕、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

B.五、六两句写邹判官奉朝廷之命,乘轺建节,出使陈留,必将受到诸侯的欢迎拥戴。

C.九、十句用比兴手法、用“原犹热”“海未平”写战争正酣、四海未平,含义深刻。

D.本诗语言整体上含蓄蕴藉,与诗人的千古名篇《枫桥夜泊》的语言风格总体较相似。

16.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比较丰富,请简要概括.(6)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1)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氓》中体现古代劳动妇女起早贪黑、日夜劳作的两句是“”。

(2)《逍遥游》中“”两句写出做人要超脱世俗毁誉,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3)“空”常与“有”相对,表示“无”。但它在诗歌的景物描写中别有意味,例如唐代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木雕艺术通过不同的,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传统木雕中,用“梅兰、竹、菊” “岁寒三友”等图案作隐喻,即用生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松耐寒,寓意人应具备不畏强暴、不怕因难的品格。在书房内挂上“必定如意”“平升三节”“马上封侯”等木雕,再配上几幅的中国宇画,既寄托文人雅士对前程的祈愿,又体现其书卷气息。木雕朴实厚重且的风格,也很符合文人儒士讲究的中庸之道:()接素材,来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切依恋和赞美。他们把洋溢着俊美、灵秀之气的山川草木的直接感受,升华为一种庄重、深沉,一笔一笔地雕刻进自己的作品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A.体裁 赏心悦目深藏不露 忠心

B.体裁 心旷神怡锋芒不露 衷心

C.题材 赏心悦目 锋芒不露 衷心

D.题材心旷神怡 深藏不露 忠心

19.下列最适合填入文中括号内的一项是(3)

A.以山水为素材的木雕,是体现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B.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山水为素材的木雕。

C.体现爱国主义的,是以山水为素材的木雕。

D.以山水为素材的木雕,体现了爱国主义。

20.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5)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疾病”有好多种。

一种是“不治之症”。一般来说,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越高, 我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卫星,轨道高,已经几十岁了,仍在太空运行,一些低轨道的人造卫星,寿命短,有的才运行几个月,甚至只有几天,就像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姿态失控,最终顾落。这种“重症”,是很难治好的。

一种是“小毛病”。1966年,前苏联向月球发射的一颗卫星——“月亮10号”。这颗卫星绕月飞行不久,就报废了。因为这颗卫星上用的是化学电池,电力用光了,也就失效了。其实,当时卫星上的仪器都完好无损,倘能派出“太空医生”,,就不会报废。

19301970年美国发射了“阿波罗13号”,起飞后46小时,飞船里的一个燃油箱爆炸了,使飞船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三名宇航员历尽艰辛,才使生了“急性病”的飞船减落在太平洋上,卫星或飞船生“急性病”,需要“太空医生”及时赶来抢救。

21.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

例句:1966年,前苏联向月球发射了一颗卫星——“月亮10号”

A.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B.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C.一个小姐,或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

四、写作(60)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窑洞里,与黄炎培进行了关于一场历史周期率的“窑洞对”。黄炎培坦诚地说: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古也忽焉?一人,一家,乃至一国,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兄初起龙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力求从万死中觅取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虽有大力也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毛泽东自信果断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监督。

2021年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历史提到“窑洞对”时说,我们不仅有民主监督这个法宝,也有自我革命这个办法打破历史周期率。

上述材料,对新时代青年回答“一起向未来”的“赶考对”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龙岩市2022年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B(“缺乏核心价值和主体地位”转述不准确,原文“中国国际传播需要更好地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只是强调中国在国际传播中主体地位确立得不够,不等于“缺乏主体地位”,同时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主体价值就是国家核心价值的体现,而并不是缺乏。中国核心价值包括拥有国家独立主权,维护国家安全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等。)

2.(3分)B(A项”重‘自塑'、轻’他塑'”不准确,从文本来看,应该是“重'他塑'、轻'自塑””;C.“中国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强导致国际舆论话语权严重缺失"因果倒置;

D.有些是“偏差"不全是"偏见”,不同文明、文化的理解不同,造成偏差。)

3.(3分)D.(材料二第二个观点是讲好"制度故事”。D项体现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最能支撑观点。)

4.(4分)

①论题一致。两则材料都是阐述“中国国际传播”的相关问题,论题相同。

②内容互补。材料一侧重论证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如何在新时代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二者内容互补。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

可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的角度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环保、创新"等方面任选三个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每个角度2)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

6.(3分)C(A项“缺少安全感”推论错误,他们只是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的行程而已,B项从后文得知,阿张看书,不是内心的紧张和焦虑的表现。D项“太过散漫"错,应该是“容易暴露目标”。)

7.(3分)B(“都有”有误,文中没有阿张和那大孩子的心理描写。)

8.(4分)

①人员的调度:大孩子的工作安排、护送人员的分工等。

②秩序的调度:行军的快慢、行止。

③路线的调度:树林、山岗旷野。洼地等路线的选定。

(答对一点给2分,其他内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9(6分)

①人物神秘“五个客人”的身份神秘。

②情节神秘穿越封锁线过程的严密安排。

③环境神秘:夜晚行军的环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10.(3分)B

11.(3分)B(按察,在文中是一个动词,巡察、考查的意思,上文“按察使“才是官名)

12.(3分)D(仁宗皇帝时,并非天下太平,而是边境多事)

13.(8分)

(1)想逐渐更换没有才能的监察官员,淘汰所属部门的官吏。

(“不才者”,定语后置句,1分,“澄汰”,淘汰,1分,句意通顺2)

(2)果真使君子相互结为朋党去做好事,这对国家有什么害处?

(“诚",果真,如果,1分,“其",这,1分,句意通顺2)

14.(3分)

①旧荫子法推恩太广。②裁减原有的规制。(答对1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八月丁未日,任命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皇帝正专心一意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时的政事。范仲淹遇朝后上书说了十件事,全部被采用。又任命富溺担任枢密副使,皇帝把让天下太平的事交给辅相,任命富溺主持北部边防事务,范仲淹主持西部边防事务。富弼上奏当世之事务十多条以及安定边防的十三条策略,想逐渐更换没有才能的监察官员,淘汰所属部门的官吏,在这种情况下,小人开始不高兴。冬十月,任命张显之、王素等担任都转运按察使。此前,知谏院欧阳修说:“天下官吏已经很多,朝廷无法都了解他们的贤愚善恶,请求制定考查的法令。在内外朝官中,从三丞郎官中选拔精明强干、正直廉洁的人担任按察使,让他们下到州县,全面考察官吏、“皇帝下诏采纳欧阳修的建议。富弼、范仲淹又请求下诏中书省、枢密院,选拔各路转运按察使,将不能胜任职务的都罢官。于是,张盘之等人首批被入选。范仲淹挑选负责监察的官员时,取过官员名簿,对没有才干的人一笔勾去。壬戌日,诏书说:“考核官吏的法规已经陈旧。祥符年间,天下太平,所下达的诏书条例,全都务求宽大。到现在边境多事,原因复杂,想要得到能应对时务、不会对不起职位的贤才,不通过奖赏,众人的志气得不到激励;不通过甄别,人的情感不足以激发。“于是,更改制定官员考核、升迁的法令。范仲淹、富弼认为,官员太多,是因为考核太频繁,容易获得高位。京城、朝廷的官员四年考核一次,到前行郎中为止。少卿、监以上的官员,限定为七十人,有缺员时才补充。少卿以上的官员,按照圣旨迁官。这个法令比旧法更为细密。十一月丁亥日,下诏书说:“现在的荫官法,推恩太广以致于疏远的宗族也能蒙受到恩泽.年纪幼小的就被授予官职,不知道立身的道理.从政的方法、却与仕进同时任官晋职,不是审慎地对待官爵和百姓的做法,应列为法令“于是更改制定菓子法,范仲淹、富弼开始裁减原有的规制,凡是选拔人才遇到郊试要参加考试的,不去考试的永不预选,并且解除万圣节奏请荫恩的资格。凡是长子荫官不限制年龄,其他子孙必须超过十五岁,兄弟的儿子必须超过二十岁,才能够荫官。从此荫补的恩泽被消减了。四年夏,皇帝与执政官员谈论到朋党的事情,范仲淹对答说,“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古以来,正直与奸邪的官员,各自形成一党,关键在于主上的鉴定辨别而已。如果让君子互相结为朋党去做好事,这对国家有什么害处?是不可禁止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

15.(3分)D{"含蓄蕴藉"有绪,本诗语言整体上比较浅易直白,《枫桥夜泊》是含蓄蕴藉)

16(6分)

①对战争频仍、民生凋敝的忧虑,

②勉励邹判官仁德理政,轻徭薄赋,体恤百姓;

③期盼邹判官不避艰险、不计顺逆、勇担重任。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17.(6分)

(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提示:带有“空中“天空"之类的诗句不给分)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

18(3分)C(题材,文艺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现象,即作者表达主题、塑造形象所运用的材料。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准来分类,如根据有韵无韵可分为韵文和散文。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锋芒不露,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深藏不露,比喻人有知识才能但性格内敛,不爱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才能。衷心,指发自内心的。忠心,指忠诚的心。)

19.(3分)A(根据下文内容可知,本句陈述对象(主语)应该是“木雕”,而不是"爱国主义”,排除B项;从开头两句可知,文段阐述的内容为本雕艺术不同的题材形式“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颂崇高的情操和品行”,强调的是其表现形式,排除CD两项)

20.(5分)正确的句子为:他们把对洋溢着俊美、灵秀之气的山川草木的直接感受,升华为一种庄重、深沉的感情,一笔一笔地雕刻进自己的作品里。(两处错误,一是缺介词“对",

二是缺宾语中心语“感情”)(改对一处得2分,改对两处得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

21.(3分)B8项与例句都是破折号表解释说明;A.表语意转换;C.表示评价总结;D.表引文后标明作者或出处。)

22.(6分)①寿命越长②换上新电池(或“及时充电")③还有一种是"急性病"

四、写作(60)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试题分析: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治国理政,都存在“历史周期率”,破解的办法是民主监督和自我革命。

民主监督,就是他律,是接受他人监督,知错就改;要广开言路,虚怀若谷,察纳雅言;要襟怀坦荡,肝胆相照,民主协商。自我革命,就是自律,是心有所畏,行有所止,自我约束;是直面问题。刮骨疗毒,自我修正;坚持真理,博取众长,自我完善。

民主监督和自我革命,就是他律与自律,自律是基础,他律是保障,自律是底线,他律是防线。二者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践行民主监督是为了更好地自我革命,自我革命能促进广泛民主的开展,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命题意在要求学生思考二者对一人、一家、一国的影响和作用。只谈民主监督或只谈自我革命,都不切合题意。

上述仅为参考,阅卷教师可依据材料展开讨论,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情况,酌情给分。

推荐阅读:

1.龙岩市2023年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附答案(23-9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