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上的水系发展历史,历史上知名的水利工程和史学著作中的典故和北京的 水域关系等。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北京水路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北京水路导游词1只见李莲英心中有数,不慌不忙
元旦刚过,北京下了60年来最大的一场雪。1月5日下午,我乘动车从淄博返京,望着被白雪覆盖的红墙、绿瓦,以及不再映出倒影的京城慈禧水道,不由得对这座城市生出一份恍惚的疑问:这是人们熟悉的、冬天不冷的北京么?
几十年来,我到北京不知多少次,这次来,对北京留的印象是最独特的,大雪和寒冷使得这座城市回到了真正的古风之中,雪色之中少了浮躁之气,人们匆匆的脚步都是朝着温暖的屋宇。最庆幸的是,新年后我们不再受冻,办公室已从冰冷的慈禧行宫,搬到了近在咫尺、温暖如春的人济山庄摩天楼。
由于天冷路滑,元旦上班后我3天没有出宫。今天趁冬阳普照,天气转暖,我再次出宫,漫步紫竹院,满目皆是积雪和倒挂屋檐的冰钩子,好一派北国风光。最令人兴奋的是,我拍到了积淀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京城水系慈禧水道。
京城水系慈禧水道,可以说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旅游。说它古老,是说早在元代,这条河上就通行游船。历明、清,相沿700余年的历史。慈禧水道始于乾隆,盛于光绪。
从乾隆十六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去世,这200多年间,共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6位皇帝及慈禧太后走过这条水路,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水路游览颐和园可欣赏到乾隆皇帝营造的“东海三仙山”:凤凰墩仿瀛洲、团城仿方丈、南湖岛仿蓬莱。游船途经“天子四海”:凤凰墩仿太湖风光;景明楼仿洞庭湖风光;西堤仿杭州西湖风光;涵虚堂仿昆明池风光。
据悉,慈禧水道有“四趣”:其一是船趣。乘龙舟画舫或慈禧御舟,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其二是桥趣。可欣赏西堤六桥、绣漪桥;其三是水趣。可欣赏四海三仙山;其四是景趣。游船穿行于亭台楼阁之间,船在云中走,人在画中游。
水道有清高宗弘历的御制诗所赞的八景:长河泛舟、绣漪画境、龙凤呈祥、景明夕照、西堤观桥、玉峰塔影、长虹引练、云外天香。
慈禧水道是慈禧太后每年夏天去颐和园避暑的必经之水路。光绪十四年起,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新修好颐和园之后,她为了方便自己去颐和园,又疏浚了这条水道。
颐和园是三分山、七分水、一亩田。慈禧坐马车去时,只能看到颐和园的四分之一。而乘舟游幸,远山似画、如入仙境,游船穿行于亭台楼阁之间,船在云中走,人在画中游。
京城是天子之都,京水是皇家之水,慈禧一生曾32次去颐和园,多由此乘船。除慈禧外,还有光绪皇帝、皇后、珍妃及阿哥、格格等才可随驾乘船。慈禧水道上“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秀美景色,除清朝皇亲国戚外,没人看见过。
清朝时严禁百姓在此河道上打渔、行船,慈禧画舫经过时,两岸共有八旗前锋营护军7800人,步军兵丁6230人沿河护卫。人们站在岸边观看也是滔天大罪,因为皇后和妃子的美丽容貌,百姓们看到了就是对皇帝的大不敬,是要被砍头的。
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和慈禧几乎在同一天驾崩。国运衰则百事哀,隆裕太后因光绪皇帝曾被慈禧软禁在颐和园内,于1908年下懿旨:永不游幸颐和园,慈禧水道从此断航。
1998年,市委、市政府把还北京碧水蓝天做为向国庆献礼的67件大事之一,下决心综合治理城市河湖,经过全市人民、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水利职工一年多的努力,总投资10个亿,使这次以环保为中心的水系治理大获成功。
通过这次疏浚河道综合治理,增加水面12万平方米,改善水面150万平方米,增加绿地面积150万平方米,古老的长河焕发了青春,再现长河水上游的愿望终于实现,使其成为贯穿京城三湖、四河、六海,萦带南北,横亘东西的一条“黄金水道”。
逛完了慈禧水道,沐浴着冬阳打道回府。心想:再冷的天,历史总在继续,生活总在继续,昂首跨入虎年以寒冷开头,也许会激起未来日子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