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之说的洛阳北邙山及周边地区,历代古墓葬 星罗棋布,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专题性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其面积之大、风格之别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类型及数量之多均属世界首位,是中国一大绝观。
车行前方就是古墓博物馆了现在我向大家讲一下参观时的注意事项:
1参观时不允许带照相机摄像机和箱包一类的东西,大家可以把东西放在车上,司机师傅会精心看管好大家的东西
2如果有人想购买纪念品,请在参观结束后购买一是进去时时间紧张,大家难以精心挑选,二来携带东西参观也不方便请大家放心,参观结束后我会给大家留出时间,让大家细心挑选
3因为有些墓室,尤其是墓门比较低,地面也比较黑,所以参观时请大家不光要留意脚下,还要特别注意头顶如果不留神,可能就会出现头破血流的场面所以请大家务必留神注意现在,请大家下车,跟我一同参观
1烧沟西汉壁画墓:这座墓位于洛阳金谷园车站以东烧沟村以南,五十年代初发现,1957年发掘,1986年搬迁到古墓博物馆此墓为洞穴砖室,除墓道外,分主室和耳室,主室用特制空心砖装配,耳室用小砖和楔形小砖并列券成该墓内彩绘壁画内容包括神虎噬旱魃二桃杀三士鸿门宴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另外还有日月星象图,以及和壁画结合为一体的羊头雕塑,还有反映乘龙升仙的透雕画像砖,在国内外美术界和文物考古界有比较大的影响神虎噬旱魃壁画位于墓门背后其左半部用淡墨画树一株,枝干弯曲,叶呈红色,树梢间有黑色飞鸟,似不敢停留树上搭一件红色衣服,树下一猛虎按住一名裸女,虎口咬其左肩,虎爪抓其头部裸女的长发缠绕在树干上,右臂上伸,作挣扎状画面上的裸女就是旱魃红衣红树梢和乱飞的鸟,象征大旱时象火烧一样的情况在自然灾害中旱灾所影响的面积比其它灾害要大,神虎噬旱魃,反映了当时人们除魃消旱的心愿和对风调雨顺的盼望另外画面正中偏上处有一高浮雕羊头,象征吉祥旱情解除,就可谓吉祥如意了二桃杀三士壁画位于墓室中部隔墙横梁上晏子春秋中有一则故事:春秋时齐国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于搏虎闻但他们三人恃勇居功,目无名相晏婴于是,晏婴劝说景公:他们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晏婴用两个桃子设计,使之计功而食桃,结果三士在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后,在所谓的仁义思想支配下,皆扶剑自刎整个壁画几乎没有背景,其着重点主要放在11个人物的描绘上11个人物按情节可分为三组,右侧一组为三士,都束发,穿宽袖袍服最右边两人昂首相对,一位抽剑,一位按剑,画面意思是指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的公孙接和田开疆他们二人皆反其桃,挈领而死俯身就几者为古冶子,他见二人自杀,就说: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因而亦反其桃,挈领而死整个画面所选择的瞬间,都是事件刚刚发生的时刻,给观者留下联想的余地中间一组五人,居中为景公,左右各有二侍卫,右侧一侍卫跪在地上,似乎在禀告已死矣整幅壁画不仅在情节上连贯呼应,而且也避免了画面人物布局的呆板幕后室的后壁上绘有鸿门宴图背景为起伏的山峦,正中画8个人物居中席地而坐侧身对饮者为刘邦与项羽项羽居右,右手执杯,上身前倾作劝酒状刘邦居左,上身亦前倾,注视着项羽举止项羽右侧二人庖厨,背后悬钩上挂有大块牛肉和牛头刘邦左侧两腿分跨目视项庄者,就是项伯,他有意在掩护刘邦画面左边手握利剑张牙舞爪者,便是项庄,他在依照范增的授意,以席前舞剑助兴为名,伺机刺杀刘邦这便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幅壁画在有限的空间中,将这一富有传奇故事性的复杂情节集中表现出来,并且充满了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一个个人物不同的心理状况跃然而出这座墓是夫妇合葬墓墓顶是用空心砖连接成的一条长方形平顶墓前室顶脊由12块长方砖构成,彩绘日月星象图这是古墓葬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实例
2西汉卜千秋壁画墓:是1976年发现的一座西汉壁画墓因为在该墓的随葬物中由一枚铜制印章,上面阴刻有卜千秋印四字,故知墓主人叫卜千秋该墓除墓道外由主室和左右耳室组成从其建筑深邃坚固结构工巧随葬物品以及壁画内容来看,当为一个郡级官吏的墓穴整个墓葬全部采用空心砖结构所筑,主室则由特制的空心砖装配而成壁画分别绘制在墓室门额主室顶部和主室后山墙上从内容看,该墓壁画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打鬼图在主室后山墙正中画一个猪头大耳熊面的怪兽,赤膊裸足,身穿紫衣红裙,二目圆睁注视墓门,正张牙舞爪作驱赶捉拿状,奋力将墓圹冥府的鬼怪全部从里向外赶出,怪兽之下左绘青龙,右绘白虎据考证此图所画为方相氏,即古代举行傩戏仪式时打鬼的首领在举行大丧时,方相氏先在灵柩前驱疫,然后进入墓室以戈击四隅,逐除地下恶鬼这与壁画内容相吻合方相氏下边所绘的青龙白虎则是为了避邪,同时也是为打鬼助威第二部分是墓主人卜千秋夫妇升仙图升仙图从前至后依次为女娲月亮持节方士二青龙二枭羊朱雀白虎仙女奔兔猎犬蟾蜍卜千秋夫妇伏羲太阳黄蛇等人神鸟兽的形象在整个画面的近两端处画有日月,而且日中有飞鸟,月中有蟾蜍桂树这两个内容,充分说明了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就广泛流传着嫦娥奔月这个神奇而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在图中日月的两侧分别画有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二者的面容绘制较为逼真清秀,与古书所记载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基本符合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伏羲原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方夷族部落的酋长,后与女娲结为夫妇,成为人类的始祖这种传说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夷夏两大部落之间融合的历史进程,因此在以后的石刻绘画艺术中,人们往往将二者有意无意地绘制成交尾形象,用其来代表人类的繁衍生息卜千秋夫妇绘制在伏羲的一侧,女在上,男在下妇骑赤色三头凤,手捧三足鸟,双目紧闭,凌空飞行,夫乘一龙,状如一舟,手持弓,闭目,前有一兔,后随奔狗,旁有一蟾蜍,均为云中飞奔状显而易见,这里反映的是卜千秋夫妇乘龙凤飞往仙境的场面另外在主室的内门额上还绘有一幅人首鸟身像此像中人首长发髻,两缕黑发下垂髻角,两长耳平伸,舞动双翅立于山岳之上这里画的就是仙人王子乔从此图的位置和室顶平脊上的升仙图相互联系起来看,恰好达到了千里乘龙,至此结穴的效果,说明墓主人最终也成了神仙
3曹魏正始八年墓:该墓于1956年被发掘清理全墓由前室后室耳室甬道和墓道等部分组成因该墓曾被盗扰,墓内器物已乱,只有两耳室内器物保存较完好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器形有罐盘灯俑井磨灶碗鸡猪猪圈等48件,铜器有锅博山炉等5件,铁器有帷帐架灯等共10件,另外还有玉杯1个玉杯高13厘米,口径5厘米,白色,制作精致,表面十分光滑,是罕见的古代艺术品帷帐架是以圆铁棒制成三柱和四柱的拐角形状,三柱形的有四个,各柱成90度直角,另外四个有四柱,其间以木柱连接,即成为长方形的架子,四周以布维之,就成一个完整的帷帐这为考证汉魏时的帷帐形制和制作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一件管状组件上刻有正始八年八月等铭文,又为该墓的绝对年代提供了依据
唐安菩夫妇墓:1981年发掘清理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中出土器物非常多,依质料可分为三彩器单釉器陶瓷器金铜玛瑙器及石刻等类三彩器形制较大,造型优美主要器形有文武吏天王俑镇墓兽马骆驼牵马俑牵驼俑骑马俑等这批三彩器不仅胎质坚硬,施釉均匀,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量多类聚,堪称洛阳唐三彩的代表作品它表明洛阳的唐三彩艺术,早在初唐阶段已达到十分成熟的程度这为洛阳唐三彩的断代分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墓中出土金币一枚,直径2.2厘米,重4.3克,正面为一戴王冠的男像,背面为带有翅膀的胜利女神像,两面均有铭文据鉴定,这是东罗马皇帝福克斯的铸币这枚金币是洛阳出土的第一枚外国金币,它与1955年洛阳发现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无疑都是丝绸之路的遗物特别是安菩墓志,不但提供了墓葬的确切年代唐中宗景龙3年,即公元709年和墓主的国属家世及其身世等情况,而且对中西交通史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此我们重点讲一下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生活用具和雕塑工艺品这一名称古书中缺乏记载,考其由来,则同旧时挖墓取宝之风有关洛阳是声誉中外的历史名城和文物渊薮之地城北的邙山,古冢累累,帝王陵墓星罗棋布,有很多唐朝显贵也埋葬这里旧时这里的一些穷苦人,为了糊口常常掘墓挖宝变卖,其中得到一些釉色光亮的所谓瓦器,多为红绿白三色,因其出自唐墓,人们便起名叫它唐三彩1928年,陇海铁路工程修筑到洛阳时,从东向西沿邙山脚下掘开许多古墓,在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中,器皿和人物动物数量颇多古玩商们将其运到北京,引起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赞赏和重视外国人也视为至宝,出重金购买,唐三彩顿时声蜚中外之后,虽又曾发现褐蓝黑等多种釉色的俑类动物和器皿,但唐三彩已成惯称,这一名称便沿袭下来在我国美术陶瓷史上,唐三彩开创了一代新风它不光在造型装饰釉色烧制技术等方面树立了惊人的风格,而且它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广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像一束怒放的繁花,与唐代的诗歌散文乐舞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相互辉映,和谐地构成了一座宏丽的百花园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历史空前的高峰唐朝国威的强盛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社会的安定,都大大促成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使当时的中国处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同时对外施行比较开放的政策,也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因而反映在文化艺术领域里,就呈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局面唐三彩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与其它艺术并存的一朵华贵的奇葩唐三彩的出现,同唐代统治阶级豪华奢侈的生活追求名贵宝物也是分不开的那些官僚贵族活着穷奢极欲,死后连妻妾奴婢马牛骆驼飞禽走兽以及瓶盘碗罐等,都做成三彩釉陶用来陪葬厚葬风俗的盛行,也是唐三彩大量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唐三彩的胎料是一种上等白色粘土,素称高岭土这种土颜色皎洁,颗粒细微,具有坚柔粘韧的特性,洛阳附近的巩县孟津新安龙门均有出产制作三彩的矿土,要经过挑选舂捣淘洗过滤沉淀浸润陈腐揉搓捏练方可使用这样精选加工把一切杂质排除干净,才能保证胎色洁白,使制品有良好的稳定性否则,器物的表面就会出现凹凸不平的斑丘,甚至会起泡或使胎体爆裂入窑焙烧是一道关键工序炉窑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直烟窑,其结构有火道窑箪炉堂,窑顶有烟道,烟火直接从窑顶喷出二是倒烟窑,这种窑烟火流动的路径是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经过火道炉堂烟道,最后从烟囱中喷出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成型坯胎晾干后,入窑用氧化火焰经过1100或接近1100的高温素烧,即成白色胎体冷却后,挂上配好的彩料釉汁,再入窑作第二次焙烧,烧至900,使彩釉熔融开化,胎体表面就会呈现出各种鲜艳的光泽从出土的唐三彩观察,唐代焙烧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火候适度,升降温掌握得恰如其分,窑内火焰辐射均衡,坯体破裂现象很少在挂釉焙烧过程中,由于火候控制得当,釉汁与胎体地膨胀系数均衡,冷却时收缩一致,釉质与胎体密合非常贴切,很少有脱釉剥落现象这充分证明了唐代工匠们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烧制技术唐三彩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它釉色的独到风格经过化验分析,可知三彩釉色的主要元素为硅酸铅唐代工匠,经过千百次地实践,成功地配制出白色浅黄棕红褐红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茄紫赭黑等色彩,而且还配出一种罕见的银白色釉,烧制后器物表面仿佛镶上一层锃亮的银片熟练的工艺技巧和化学知识的增长,使工匠们掌握了矿物金属氧化物的性能和呈色机理他们认识到褐红为铁浅黄为铁或锑赭黄为铁各种青绿色为铜或铬蓝色为铜和钴紫黑为锰等釉药的主要成分是石英铅粉及各种金属氧化物,用以辅助釉质的熔解和增加色泽的光亮程度然而,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呈色的特别效果,就将各种釉料及色剂的比例灵活增减适度调配,这样把各种釉汁同时交错施于胎体表面,入窑焙烧,使之溶解流化,产生混合或化合窑变现象,就会出现变幻无穷的色彩这里需要说明,窑变原来是釉色在窑内加热偶然产生的一种自然色变,但三彩工匠们加以总结摸索出规律,能动地控制和利用了窑变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三彩工匠们的杰出贡献釉质的色变与施釉厚薄及火候的高低也有很大的关系为了增强塑造人物形象的质感,还要增加一道对人俑的开相工艺三彩人物的头部不施釉,仅涂以白粉,在唇和面颊上加朱红,在眼眸眉睫髭须和巾帽等处都用墨描画足部也多不施釉,同样用墨涂画,以示为黑色皮靴这样增强了写实效果,但并不使人感到有特别的与釉色失调的做作三彩器物的装饰,主要采用雕塑与釉色相结合的方法,用刻花印花贴花塑花等技巧,可以做出宝相花蔓草纹荷叶莲花杏叶灵芝流苏鱼子铺首人物动物等装饰而用釉汁点描斑描涂绘泼洒绞胎的方法,可以做出各种生动活泼的动物禽鸟及织锦珍珠地斑点纹条带纹木纹等,这种用釉药和色剂混合绘制焙烧而成的图案花纹,称为釉花这种釉花的出现,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不同于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但却是釉上彩或釉下彩的前躯釉花中的蓝彩,又是后来青花瓷的前身自商周出现青釉瓷以来,直至隋朝,其间数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组成纹样,唯唐代开始使用唐三彩上的印花,多饰于模印制成的器型而贴花多饰于轮制的圆形器物上,因为采用印花就会被快轮的削刀刮掉贴花是先将纹样雕塑成型,然后贴在器壁的适当部位,有的是泥胎未干前贴上的,有的是在釉烧以后才贴上,再上釉重新焙烧的划花多与釉色相结合,并多饰于器物的平面上,即先以线条划出动植物的轮廓,然后用各种色釉分色平涂后烧制所以要施在器物的平面上,是为了控制釉汁流淌,避免画面模糊绞胎釉,是一层胎泥,一层釉色,迭次相压,卷成圆柱,然后取其断面,制成器型焙烧而成的,呈现出树木年轮似的纹样,富有天然之美另一种为贴面绞胎这两种绞胎釉均需在器物表面加施一层铅玻璃透明釉,并一次烧成斑点纹除用釉汁斑描而外,还可以在坯体内嵌进晶体矿石,烧成后器壁上就呈现出晶莹的白斑这些都是唐代三彩匠人们独辟蹊径的创造工艺美术作品一向分作日用品和陈设品两大类唐三彩的品种之多,内容的丰富程度却是当时任何一种工艺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就生活用器而言,有各种形状的壶尊瓶罐盅等水器和酒器饮食用具有盘豆碗盂钵盆杯等化妆用具有装油或盛药膏的各种盒子文房用具有水盂砚滴寝室用具有唾盂香炉油灯枕头等各种模型有庭院房屋家室仓库假山水池唐三彩中的生活器皿很受人珍视,因它既实用,又可供观赏它与一般生活器皿相比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色彩绚烂,花纹美观第二,唐三彩继承了我国古器物奇特别致制作精巧的造型特点第三,仿效其它工艺品的造型,是三彩生活用具的又一特点唐三彩吸收融合了唐代的陶器不施釉的瓦器瓷器金银器铜器木漆器藤编和少数民族甚至外国生活用具的优秀造型及装饰艺术,创造了自己别开生面的风格,也为它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唐三彩中的人物动物禽鸟数量最多,工匠们对这些形象的塑造,的确达到了我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高峰唐三彩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特征,它反映了唐代国家的统一和在艺术上熔铸北方浑厚雄健与南方清新柔润的特点首先从三彩俑来看,工匠们不仅能表现出不同形象不同性格不同姿态不同装束不同民族的特征,还能塑造出不同等级不同地位和他们特定的思想情感洛阳出土的三彩女俑颇多,有的悠闲雅坐,若有所思有的亭亭玉立,裙带生风有的虔恭典娴,广袖扬逸有的头束丫髻,窈窕多娇1965年洛阳北窑出土的女坐俑,红唇粉面,丰颊腴腮,头梳环头,身穿袒胸绛色窄袖襦衫,胸束长裙,双手置于胸前,端坐在墩座上,神气十足,显然是达官贵妇的形象属于这种身份的还有1970年洛阳谷水出土的女立俑,她面庞俊俏,眉目清秀,发髻梳成鹦鹉欲飞之形,上穿浅绿圆领襦襟,胸部袒露,身系黄裙,长袖飘飘如溪泉倾流,很有点超然不群的样子这种形象恰似新唐书五行志记载的那样:天宝初年,杨贵妃常以假发为首饰,好服黄裙,时人为之语:义发抛河里,黄裙逐水流这件女俑的装扮就是工匠们特地为她设计的与贵妇身份不同的女俑,还有头梳丫髻上罩短袄腰束长裙的金雀丫环,她体态婀娜,年仅十五六岁,望去很有俏皮灵俐活泼之感可以看出,三彩工匠们对女俑的塑造,从生活到艺术确实都下了一番苦功的三彩俑中那些文臣官宦的形象,多是峨冠博带,长袍阔袂,端严直立,神情拘谨,温顺虔诚有的双目迷离,抿嘴微笑有的两手捧物,举在胸前还有两手相交,置于腹下他们或在深思熟虑,准备为上司献策,或在唯命是从地聆听吩咐工匠们虽然用简约的手法着意塑造这类人物的道貌岸然,但把他们矜持尊严的内心世界也刻画得淋漓尽致对于那些天王俑武士俑和镇墓兽的塑造,工匠们是采取夸张手法,着重从外形上突出表现天王俑头戴盔冠,身穿铠甲,背生双翼,脚踏卧牛或鬼魔武士俑或持剑抚盾或拉弓射箭,无一不是肌肉发达,蹙眉怒目,剑拔弩张,看去颇有一种凶神恶煞气势逼人之感镇墓兽是工匠们巧妙地综合多种动物形象想象出来的一种怪兽,放在墓门内作为辟邪用形象多为人面兽身或兽面兽身,更有的头长独角,身生双翼,背披火焰,竖耳怒目,异常凶猛,好像准备随时跃起捉拿妖魔有人说它是周礼中记载的黄金四目头戴铜制面具持戈扬盾率众打鬼的方相氏形象的演变,看来颇有道理另外那些深目高鼻头戴尖帽身穿翻领袍脚登高筒靴的男俑,多是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或外域人的形象,一般称为胡俑或昆仑俑洛阳谷水唐墓中出土的几件胡俑,多是眉发苍郁络腮胡须颧骨高隆体格彪悍有人认为他们是中亚西亚人的形象另一件传世的牵驼男俑,极像维吾尔族的相貌他头戴小帽,身穿褐绿长袍,袒胸伫立,侧头嘻笑,连浓重的眉须也带着耐人寻味的乐观性格他牵着一头腿短头小身躯庞大的骆驼,据说是波斯或大秦国的品种驼背上满载着各种货物,大概因为买卖兴隆才使他那样神采飞扬吧洛阳出土的乐舞俑也很有风采,其中骑马乐舞俑有八件一套的,分别为四男四女男的击鼓或手举仪仗器女的发髻奇异,长袖飘举骑驼乐舞俑,驼背上有五个伎乐人在欢快地歌舞他们无不姿态姗姗,感情奔放,简直是唐代一幕幕坐立二部乐舞的再现唐三彩中的动物也很引人入胜,各种动物的个性特征都塑的比较典型,如骆驼牛驴猪羊等,都塑造得生动逼真活泼轻健,观之不禁使人有惊奇之感骆驼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因为它适宜长途跋涉,被人们喻为沙漠之舟当时往来在长安和洛阳的商旅驼群纷至沓来这两地出土的三彩骆驼,多是形体高大茸毛蓬松两峰间驮着巨大的虎头纹行囊及丝卷绸布水壶鱼兔肉食等物,它们或在稳步行进,或在昂首嘶鸣洛阳关林唐墓中出土的一件,驼背上还骑一人,完全是汉人的装束他一手控制缰绳,另一手扬鞭催驼,俨然是中国商旅冉冉西行的逼真写照马匹劲健有力,能役善战,又较易驯养,在古代军事农业交通礼仪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唐朝官府和民间很重视养马唐玄宗曾选择西域大宛献来的良马和中原骏马,令画师临摹他还让人在他的御厩里畜养良马多达四十三万匹他赴泰山祭祀,布置数万匹牧马跟从,色别为群,望之如云锦又教舞马百匹,衔杯上寿尚马之风可见一斑所以马也成为唐代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人们对塑造描绘马的形象要求甚高韩干是当时善于画马的名家,然而杜甫却给以画肉不画骨的讥评不过,从出土的唐三彩马来看,倒是会使诗人满意的三彩艺人们,以熟练的技术,灵巧的刀法,流畅的线型,生动地塑造出比例匀称彪健有力神气完备的各种骏马形象洛阳关林出土两件形体高大的三彩马,可以说是唐三彩中的代表作一件通体施白釉,昂首挺立,两耳竖起,高达76厘米,与黑马相配,显得明快清新另一匹黑釉马,膘肥雄浑,剪鬃挽尾,双耳后抿,颈若弯弓,四蹄抓地,依稀倔犟地将要飞奔启程这种黑釉马除近来在洛阳龙门又幸得一件而外,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还藏一件,并且均为一黑一白,与上述的两件作风一致,宛如出自一人之手这都是我国艺术史上难以寻觅的珍品如前所讲,唐三彩以鲜艳夺目的釉色和形象生动的雕塑为特点,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情趣它同洛阳龙门石窟的唐人雕刻以及敦煌石窟的唐代彩塑异曲同工,都是盛唐时期丰富社会生活的美丽画卷,与唐代绘画互相辉映,都闪烁着灿烂的光彩现在大家再来看墓中的唐三彩作品,加深一下对唐三彩的认识和了解
5宋四郎墓:该墓于1983年被发现这座北宋晚期的墓葬,墓室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各砌有砖柱,柱顶系砖雕斗拱,八角之间除一面为砖砌仿木结构门楼外,七面墙壁皆有壁画和假窗迎门的一面,彩绘墓主夫妇宴乐图在下垂启开的红色帷幕下,夫妇二人左右拱手端坐男墓主宋四郎头戴黑色幞头,身着圆领乳白色长袍女墓主梳高发髻,身穿红色衣裙,夫妇二人脸形圆胖,相对微笑中间桌上放满了壶杯碗盘和菜肴食品,另外还有一名男仆和两名女仆,三侍者身躯矮小,以示身份低微这种主要人物大而居中,次要人物小而偏侧,是突出夸张主题的艺术手法,世界各地都经常采用而在我国汉魏至宋代的壁画上也突出主题,使主大奴小但大小比例和位置安排,在视觉上更和谐舒服,并且主大奴小主尊奴卑,也体现出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墓门甬道两壁,各有两幅砖雕孝子故事进门左侧靠内一幅,画面为一孝子在竹林跪哭,新笋破土而出,当为孟宗哭竹成笋其它画面简单,难以确认
6二号宋墓:该墓墓葬形制与宋四郎墓基本一样但其墓门外墓道右侧有一侧室该墓平面作八角形,顶部用叠涩构成八角形藻井壁间有壁画七幅迎墓门第一幅绘门扉半掩,每扇门上有乳钉四行,每行四枚,还有衔环铺首一侍女似欲开门而出,尤半遮面第二幅为一老者倚坐在靠背椅上,后站女侍,背置屏风,前侧立二人,年长者躬身作禀告状年轻者肩扛扁担,扁担上系绳索此画面颇似父子二人交租后向地主告辞第四五七幅皆为砖雕假窗,第六幅砖雕圆茶几一件,几乎进一半凸出于墙面,成为镂空透雕该墓还有许多砖雕牡丹图案作为装饰在洛阳古墓博物馆中一共复原了五座北宋墓葬,都是采用砖砌仿木结构,雕梁画栋不过,墓室无前后之分,都是前堂后寝合成一体墓室周壁或雕饰孝子故事奇花异草,或彩绘墓主夫妇宴乐的风俗壁画,是宋代西京洛阳一般商人与官吏地主生前生活的再现这些砖雕画面的突出特点是背景简单,而人物形象皆为高浮雕,有些近乎圆雕洛阳宋代仿木结构砖雕墓葬,是洛阳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墓室内的角柱斗拱和藻井,基本上采用彻上露明造,加之雕饰的门窗隔扇,将墓室建筑绚丽多彩的姿容全部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仿木结构砖雕的建筑形式和朝着柔和绚丽的方向发展的建筑风格,是宋朝这一时代十分明显的特征这是因为宋代建筑已开简化之端,斗拱负荷的机能与汉唐时期相比已开始减弱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梁架结构的变更,斗拱比例更为减小,补间铺作的朵数大为增多,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装饰品
结束语:以上说讲的六个墓葬,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从今天所参观的墓葬陈列中,我们对洛阳乃至中原地区的古墓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其中所反映出古墓文化特色也有了清晰的认识归纳起来简单的说就是:
1不同时期的墓葬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强烈的宗法伦理观念
2事死如事生的法则经久不衰
3堪舆学说影响巨大这几点可以从墓室的大小结构葬具随葬品清楚的表现出来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面对生离死别,古人是无奈和幼稚的,但他们对丧葬活动的热情和重视,使短暂的生命在死后获得永生而千百年风雨过后,丧葬制度的体现及其产物陵与墓,使祖先们生时的荣耀和辉煌不再仅仅存在于卷帖浩繁而描写枯燥的文献里,更活生生地存在于现实中的高冢深穴里这些陵墓坟丘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墓葬文化,更成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了,对古墓博物馆的讲解到此结束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了